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鲁文公在位后期(前616-前609),臧文仲以高龄去世后,公子遂终于登位上卿,成为鲁国内政、外交的全面主宰。不过臧文仲生前通过安排叔仲、季孙进入卿序,即便孟氏由于公孙敖私奔家道中落,“桓族”犹有三家进入六卿,以制衡“庄族”,因此文公十一年鲁国“军行”排序如下:
反观鲁国北方的强邻齐国,态度强悍、不择手段的齐桓公子商人杀死其兄齐昭公之子舍篡位(前613)之后,利用晋国忙于秦、楚之事无暇东顾之际,不断向周边施压,并入侵鲁、曹等邦并要求其臣服。鲁人无力抵抗,不敢出战,不得不先后由公子遂和鲁文公出面与齐国缔结不平等条约。
文公在位后期鲁国历次军事行动如下表所示:
鲁文公十一年(前616)
文公十一年著名的“鹹之战”确实是叔孙氏的高光时刻,此内容前文已经有过详细介绍。不过有一个细节“公卜使叔孙得臣追之,吉”,意思就是说鲁侯在已经确定理应由叔孙得臣追之,但仍以占卜来判断“追之”结果的吉凶。根据这个细节以及我们前述的文公九年鲁左军已经参与救郑,此次追狄之战叔孙庄叔当帅右军主力出征,并在追至“鹹”地之后取得大胜,俘杀鄋瞒主帅侨如以及部将虺和豹。
鲁文公十二年(前615)
文公十二年(前615),鲁国未来政坛的主宰季文子终于首次以军事主官之一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冬十有二月……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左传.文公十二年)
由于上一年“鹹之战”中右师劳苦功高,此年季孙当以左军佐的身份率领左军在诸及郓筑城。《经》、《传》认为左师动员之时在冬十二月以后农闲时候,没有妨害生产,所以讲“时也”。
季孙所城之诸与郓都在鲁国东侧沂水流域,与莒国交界的地区,后来在春秋时期多次于鲁、莒之间易手,诚如后来在“虢之会”(前541)中晋正卿赵武所言:
……莒、鲁争郓,为日久矣,苟无大害于其社稷,可无亢也……(左传.昭公元年)
自从鲁僖公元年(前659),鲁、莒由于“庆父之难”发生“郦之战”以来,已经四十四年没有公开武力冲突了,此时紧急开始在两地筑城,当是考虑到由于晋国忙于应付内部纷争以及在中原争霸中逐渐落於下风而无力兼顾东方,可能导致鲁国腹背受敌,因此提前加强东部边陲的防备。
鲁文公十四年(前613)
文公十四年(前613)又是容易引起争议的一年。期间一次比较重要的用兵记录为:
……邾文公之卒也,公使吊焉,不敬。邾人来讨,伐我南鄙,故惠伯伐邾……(左传.文公十四年)
由于文公十二年冬天已经动员过左军筑城,此时似乎应由右军出战。但统帅为叔仲彭生(惠伯),其又没有司马的身份,表明鲁国伐邾之师确实应为左军。这一现象似乎违反了“轮换动员”的规律,又如何解释呢?笔者以为可能有如下几种原因:
首先,上一年(前613)冬天鲁侯朝晋“寻盟”,且在往返途中分别与卫成公会于沓、与郑穆公会于棐,期间除了由季孙陪同之外,主管外交礼仪的司马叔孙应该也参与了会盟。由于鲁侯还在途中负责为卫、郑两国与晋国说和,所以到了来年(前612)春天才返回鲁国。随即发生了“邾人伐我南鄙”的事件,考虑到一行人一路上颠簸劳累,因此由留守的叔仲彭生负责伐邾,不过可能动员的人员仍来自右军;
其二、由于邾人伐鲁在先,可能期间先发生了一次防御作战,由留守主持政务的公子遂指挥右军主力迎战;等到出境反击的时候再由叔仲彭生率领左军出战;
第三、当年(前613)六月晋国还将主持一次主要诸侯都会参与的“新城之盟”,并在会后将有“纳邾捷菑”军事行动,此在上一年末鲁侯如晋期间应该已经被告知,因此提前预定了由参会的司马叔孙庄叔带领右军参战。尽管意外发生了邾人主动入侵鲁国南鄙的事件,为了不动用即将参加会盟的部队而临时动员了本来应该轮空的左军伐邾。
……六月,同盟于新城,从于楚者服,且谋邾也……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捷菑于邾。邾人辞……乃还……(左传.文公十四年)
记载说明赵盾纳捷甾之师就是“诸侯之师”,而鲁国近在咫尺,当为诸侯之师的主力之一,很有可能就是叔孙得臣率领之右军,尽管由于意外而晚于左军出战,但其动员当在开春鲁侯从晋国返回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工作。
齐懿公弑齐侯舍即位之后的四年内,一方面齐国屡次要求鲁国与其结盟并承担相应的仆从国义务,估计此盟约目的为恢复原齐桓公时候齐、鲁间地位,并向齐国割让一部分领土(可能包括部分“汶阳之田”);另一方面屡次武力入侵,甚至扬言“将食鲁之麦”。鲁国只得通过不断与齐国结盟而委曲求全,此期间没有任何进行动员和抵抗的记录。
不过在齐懿公已经“戒师期”的情况下,突然发生鲁文公去世以及齐懿公被弑的变故。执政的公子遂与叔孙得臣随即抓住机会,以割让“济西之田”等代价向即位的齐惠公输诚,并策划了“杀嫡立庶”事件,拥立庶出的公子俀为君,并娶齐惠公之女穆姜为妻,此导致鲁国在宣公在位期间被一度纳入齐国的战争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