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
僖公二十六年(前634)春的“向之盟”位于鲁国东侧莒国的疆域内沂水畔,至此时仍为莒国领土,直到后来宣公四年(前605)才被鲁国侵占。由于此次鲁侯为出国会盟,尽管上一年末的“洮之盟”已经在卫国斡旋下与莒和解,笔者仍倾向于“向之盟”属于“兵车之会”,即动员了没有因为“升陉之败”受到损失的左军随行。
不过此次会盟完全没有在齐国的主导下进行,而齐昭公似乎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已经继承了齐桓公的霸主衣钵,因此在邾国的请求下齐师非常策略地避实救虚,躲开鲁师主力,从西侧袭击了鲁国本土:
……齐师侵我西鄙,讨是二盟也……(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当然这并不是齐人惧怕与鲁交战,而是非常高明地调动对手,并测试其反应速度。鲁僖公立刻率领参与会盟的左军回师追击,可惜没有追上齐师就撤回了。
……公追齐师至酅,弗及……(春秋.僖公二十六年)
经过试探之后的当年夏天,齐孝公亲帅齐师主力从鲁中山脉的缺口处攻入鲁国北境,此时鲁国的情况如齐侯所谓“室如悬磬,野无青草”,可能由于当年发生了旱灾,需要补种耐旱作物或者想办法引水抗旱,大量民力都在农忙之中,所以根本无法进行军事动员,正如展喜所云“我敝邑用不敢保聚”。如果当时齐国真的趁乱攻入鲁国,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利用“大贤”展禽之智以及行人展喜之辩,巧妙地暂时劝退了齐师。
当然齐师撤退的真实原因可能是由于卫国按照“洮之盟”的约定出兵伐齐,被迫暂时回援,因此鲁国的危险远远没有解除。在此危局之下,鲁国被迫倒向楚国,派出大司马公子遂前去楚国求援:
……东门襄仲、臧文仲如楚乞师,臧孙见子玉而道之伐齐、宋,以其不臣也……(春秋.僖公二十六年)
即由鲁国执政的司徒和司马出面,并引导楚师出面讨伐齐、宋,鲁人动员之师至少包括年初未参与“向之盟”以及追击齐师的右师。不过考虑到当年秋天令尹子玉和司马子西帅师灭夔,用兵方向在楚国西面,因此其并未全程带兵协助鲁人作战,而是由更次一级的将领申公叔侯带队。这样鲁僖公就成了鲁、楚联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
……公以楚师伐齐,取穀。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当然实际上负责的指挥者当分别为右军将、佐臧文仲和东门襄仲,此从后来春秋末期晋国的追述中可以看出:
……二十四年夏四月,晋侯将伐齐,使来乞师,曰:“昔臧文仲以楚师伐齐,取穀……(左传.哀公二十四年)
取榖之后鲁僖公安排齐孝公的竞争对手公子雍在易牙的辅佐下住在榖,并由申公叔侯带领的楚师负责戍守。
鲁僖公二十七年(前633)
现在问题来了,在次一年(前633)的作战中,公子遂再次帅师出境作战:
……秋八月……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那么如果僖公二十六年公子遂所佐的右军已经经历“取榖”之战,何以次年立即就被再次动员呢?这里有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事实上左军也在上一年随同鲁僖公参与伐齐,不过这缺乏直接证据,也不符合鲁国一军出战、一军留守的惯例;
第二,由于卫国已经卷入了对齐作战,此时左军的至少部分兵力已经按照“洮之盟”和“向之盟”的约定开始“戍卫”,且领兵者为左军将公子买,此确实可以得到后来的《经》、《传》验证,所以公子遂不得不再次动员右师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