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子,我们最终都找到了正确的路。
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的心态,缺一不可。
八九十年代的父母,大多为了生计奔波,能够做到这三点的屈指可数。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亲子教育:so easy!
朋友让我推荐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我说:
如果只一本的话,那就看看《陪孩子终身成长》吧!
毕竟,樊登老师看过那么多书,如果你并没有那么多时间,直接获取浓缩精华,是个不错的选择。
01、课题分离:把学习还给孩子
傍晚,坐在万达街边等柠檬水,看人来人往。
“你怎么连一个月有30天都不清楚!上课都干嘛了?”
几声斥责从背后传来,奶茶店的老板正在抽查孩子背书。
巨大背影后,一个幼小的身影拿着三年级语文书,战战兢兢。
两年前,相似的场景在我和吞金兽之间上演。
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出了阿德勒的核心思想之一:课题分离。
一件事不做或者做不好,这件事由谁承担后果,就是谁的课题。
学习需要思考,家长无法代孩子思考,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将孩子课题彻底放下后,整个人轻松不少。
面对老师的反馈,我选择积极回应、不焦虑,这是我的课题;
孩子不写作业,适当提醒,告知后果,这是我的课题;
信任孩子,尊重孩子,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这是我的课题;
唯独,盯着孩子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不是我的课题。
教育之路可以很简单,亲子关系也可以很和谐。
只要家长戒除自身的虚荣心、支配欲,轻轻放下属于孩子的课题~
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帮助孩子
才是我们的课题!
02、你的语言,会变成孩子的未来
周五接孩子回家,迎面走来一对父子。
短短的擦肩而过,听到三四个“最”字打头的评价,如:“全班就你的衣服最脏,就你最邋遢。”
没看见男孩的表情,但我想:蓝天白云下,他的内心一定乌云密布。
露西•乔•帕拉迪诺在《掌控注意力》中说:
你对孩子如何说话,他就对自己如何重复。
孩子内心深处否定自己,对自己进行非常低的评价,他不会因为这些低评变得更好。
他只会筑起一层厚厚的保护壳,然后、选择不再努力了。
教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鼓励,这将使他终身受益。
我想:大人们也只想在内心对自己说“我可以”,而不是“我真差劲”吧。
阿德勒将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
表扬或者批评都属于纵向关系。
将自己看得比别人高,才会表扬或者批评他人。
横向关系是一种“为对方做了什么,会得到对方感谢”的关系。
当你希望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时:
适当示弱,请孩子帮助自己,在得到孩子的帮助后,真诚地说一句“谢谢”;
当孩子犯错时:
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指出什么是坏的选择,什么是好的选择,在孩子下次做出好的选择时,肯定孩子;
当孩子提出帮助请求时:
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得到孩子的一句“谢谢”;
这些,都是横向关系。
只有家长和孩子地位平等时,我们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心。
03、延迟满足:塑造自律的孩子
周末,吞金兽拿回三张奖状,开心溢于言表。
几周前,还是完全相反的情况:老师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也愁眉苦脸。
深刻反省自己后,我决定放开孩子的娱乐项目:电视、手机、机器人。
“被逼做不喜欢的事”和“想做什么而不能”都会造成精神内耗,注意力无法集中。
深知信息过载和沉迷游戏的后果,许多家长将电视和手机列为禁项。
与我们不同,孩子一出生,电子产品已经普及。
与其屏蔽,不如学会与和电子产品和谐相处。
和孩子商议了看电视和玩手游的时间,孩子瞬间精神了。
我告诉孩子:
1、电视、手机、机器人都自由,但是得先做重要的事情。
2、你可以在内心定一个目标,实现后奖励机器人给你自己,妈妈只是帮你兑现奖励而已。
接下来的几个周末,孩子在“莫扎特”和“白噪音”的帮助下,自行安排、快速完成了所有作业,享受了所有娱乐项目。
过程中,孩子会有意识地拿一个倒计时钟表去卡时间,自觉遵守约定。
他知道:所有娱乐都可以,只是“待会”再玩。
孩子不再内耗后,对于“准点上床睡觉”和“清晨陪我晨跑”这两件事也不再排斥。
学得专心、玩得痛快
这是一件可以两全的事情。
《人生只有一件事》中,金惟纯先生说:
世间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今天看不看书,跑步不跑步,是自己的事,要认真对待;
别人怎么活,不关我们的事,不能当真;
老天爷的事,要选择面对、接受、臣服,不能当真。
人生只有一件事:活好自己!
教育无他:爱与榜样。
让我们活好自己,做孩子的榜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