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小七日常刷新闻,突然看到热搜前例有一则消息“陈炳林承认校园霸凌”,当时一头雾水,下意识点了进去,
结果发现一堆泰文完全看不懂,才发现这位竟然不是国内的什么人,而是一位泰国的男演员。
对校园霸凌零容忍
其实不光小七不熟悉此人,很多网友也是一脸懵,甚至有很多网友谴责内娱乐的手伸得太长,质疑内娱的舆论导向。
但还是有更多的网友如小七一样,把关注放到了“校园霸凌”四个字本身,不管自己有没有过切身体验,但对于“霸凌”都不陌生,并且深恶痛绝。
就像这位泰国演员陈炳林,他在本国还是很有知名度的,不然也不会随便就上了我国的新闻。
据他自己所说,
小时候很调皮并且性格火爆,好多次都是出于男孩子没有考虑到会引起他人不良感受而发生的鲁莽行为,初中戏弄同学后被叫监护人约谈过,也已向对方道歉,
“如果我小时候发生的往事直至今日依然是这位同学心中的一道伤疤的话,那么我由衷表示抱歉,我这辈子一直对所发生的事而感到内疚,并且从未原谅过自己。”
四字弟弟曾经拍过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少年的你》。
这部电影为人们展现了自杀的胡小蝶,忍受的陈念,以及被迫跟着欺凌别人的女同学,
当小北和陈念被欺凌、被辱骂、被以残忍的手段对待,看的每个人都无比揪心。
校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会导致孩子长大成人后,依然摆脱不了过去被霸凌的梦魇,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位国企的高管在陈炳林道歉微博下留言说
“我36岁了,虽然目前也算事业有成,但是,每当我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想到被那群人集体殴打的场景,我依然会不寒而栗”。
最新研究表明,校园霸凌可能会在生理层面影响孩子的脑健康,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很多家长还以为自己孩子成绩下降是手机玩多了。
霸凌,不止校园!
其实霸凌现象远不止校园,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走出校园还有职场霸凌,谈恋爱还有PUA情感霸凌。
欺凌一直存在于社会中,它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负与压迫,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
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或者是因嫉妒等个人原因对其进行辱骂、讽刺或中伤。
霸凌,是一种有意图或无意图单纯习惯性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力量不对称的两方间。
它具有恃强凌弱、直接或间接、主动或被动、单独或结伴的特点。
直接霸凌是指采用公然、明显的方式,从肉体上、言语、社交、网络等方面进行欺凌的行为,
比如前段时间发生在江西南昌的,14岁初中女生被同学用脚踹、辱骂、扒裤子,甚至被迫喝下疑似尿液的不明黄色液体...最后拍成视频发到网络;
间接霸凌是指以较不易被发现的方式进行欺凌,通常借助第三方进行欺凌,例如:散布谣言、背后说人坏话等。
除了校园,在婚姻/两性关系以及职场等成人世界,是最常见的发生欺凌的地方。
比如引发全网震怒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女生包丽案”、“环球时报”职场冷暴力爱国记者“付国豪”等,都是社会霸凌的缩影。
家暴、语言暴力、冷暴力以及精神控制、PUA实质上都是霸凌,对人身体和心灵的伤害有时候是毁灭性的;
职场利用地位、权势进行的性骚扰、压制、分配工作或奖金不公、恶意中伤、穿小鞋...同样也是霸凌。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霸凌的都是什么样的人?背后折射出怎样的人性?”
其实“霸凌者,往往心里藏着炸弹。”
通常霸凌者的内心,都有一个扭曲的童年关系,“强大的可以欺负弱小的,弱小的就应该被欺负。”
而这一切都与父母有关。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认识的就是爸爸妈妈,在父母面前,孩子是弱小的,而父母则是掌控他们命运的强者。
正常父母跟孩子建立的关系是强者帮助弱者,而某些父母跟孩子建立的关系是强者就可以控制、强迫、欺凌弱者;
童年被父母虐待、欺凌,那份痛苦绝望的创伤记忆会埋藏在孩子的内心,将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
对“暴力”说不,拒绝成为施暴者!
从色彩识人心理学看“暴力”,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在富有暴力倾向的家庭中长大,那么他的内心就会缺乏安全感,为此情绪也会非常消极。
在色彩识人心理学中,红色代表对应的是0-6岁,代表力量之门,是我们与父亲的关系,如果在童年时期,父亲的教育失当会造成红色力量失衡,而红色力量失衡的人会缺乏安全感,喜欢占有,冲动、鲁莽常常显得有勇无谋,责任感低。
这时如果家长能够及时看到“暴力”背后,是他们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未被接纳的情绪,能够理解他们并及时进行疗愈,相信他会变得向善,变得美好。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