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父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一个过分悲观,为了改造他们,他给悲观的孩子买了很多玩具。第二天,父亲看到悲观的孩子在哭泣,并问怎么了。孩子回答说:“如果玩了,玩具就会坏掉了。”
那么这个对着玩具哭泣的孩子,他的悲观能改变吗?
答案是肯定的!
《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的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曾在五六年级的孩子中做过实验,教孩子解释问题和看待问题的方法,这不仅降低了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的乐观情绪。
下面我们来看看,怎么才能判断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的吗?有哪些因素影响孩子悲观呢?以及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
1、你的孩子是悲观还是乐观?
一档节目中,叶一茜对几组孩子说:“冲啊!”
当说到程曦那组时,她面无表情地说:“我不冲!”
当问原因时,她说:“我没信心”
在接下来的聊天中继续说道:“每次努力都会得到一个失败,所以说如果不努力的话,还好一点。”
“不努力就不努力了呗 ,努力反而这么痛苦。”
“我每次竞选班干部,每次几乎都差不多竞选了,没有一个班干部是我。”
“七八个同学投我的票,说明全班同学都不怎么喜欢我。”
“干脆世界上就只有他们几个!”
“老天规定不可以不努力吗?每次努力都失败,为什么不可以不努力,我干脆还在妈妈肚子里!”
临最后发现作业还没完成,程曦说:“今天肯定做不完!”
并继续说努力没有用,肯定是最后一名等等毫无信心的话。
整个沟通过程中,程曦表现出很强的悲观倾向。
那么悲观到底有什么坏的影响呢?作者在长达20年的研究中,从50万个被试总结出,在以下三方面,悲观者表现更差。
1.他们更容易感到抑郁;
2.他们在学校、工作及球场上所获得的成绩都低于其具有的潜在能力;
3.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如乐观者。
那么如何判断你的孩子是悲观还是乐观呢?其实很简单从孩子说话的风格中就可以知晓。
书中分别从三个重要维度:①永久性(偶尔vs总是)、②普遍性(特殊vs一般)、③个性化(内部归因vs外部归因)
①永久性(总是):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
暂时性(偶尔):起因是可改变的或是过渡性的
书中分别举例了当坏事发生时,悲观和乐观的孩子的想法,如图片:
坏事发生时:
好事发生时:
程曦说到的“每次努力都失败”就是一种从时间上,永久性地否定自己。
②普遍性(一般):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
特定的(特殊):起因只会影响特定情况
坏事发生时:
好事发生时:
程曦说到的“全班同学都不怎么喜欢我。”从空间上,又把所有同学都包括了,来否定自己。
③个性化(内部归因vs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个人的):起因就是我
外部归因(非个人的):起因是其他人或是其他情况
调查显示面临失败,责怪自己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觉得愧疚和羞耻。责怪他人的孩子,则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但并不是鼓励孩子犯错了一味地怪罪他人。
在作者的另外一本书《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讲到一位英国文学系女生,最后未能顺利毕业。在求学途中她得到了一年的进修机会,让这位女生的研究兴趣发生了改变,虽然她原来的指导老师多次试图说服她,但依旧没有改变她要换研究方向的决心,于是她换了另外一位教授指导。
等到答辩的时候,原指导老师递上一个纸条,指责她的论文抄袭。但女孩没有选择找证据证明自己是无辜的,反而是想着无论她怎么说,所有答辩的老师肯定都认定她是抄袭的。于是她选择了放弃反驳,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最后她完全放弃了文学相关的任何事情,以售货员为生。但其实那个指责她抄袭的老师,曾经就是因为类似诬陷学生抄袭的事件被另外一个学校开除过。
如果她没有放弃反驳,也许现在她已经是一位作家,一位文学系教授,一位专研自己喜欢领域的学者,可惜她悲观的心里,认为一切起因都是她,都是她的错毁了自己的前途。
针对以上三种来判断悲观和乐观的维度,家长们可以想一想,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孩子会说什么,你们又是如何回应的呢?是不是会用到永久性(永远、再也不)、普遍性(所有、没有人)或者是总是埋怨自己的倾向(我怎么)呢?
2、孩子为什么会悲观?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悲观呢?到底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书中讲到悲观有4个来源:①基因、②父母的悲观、③从父母或老师那得来的悲观型批评、④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
①基因:研究显示,大约有25%的乐观与悲观是遗传而来的。
②父母的悲观:研究发现母亲的悲观与乐观和她们的孩子有很强的关联性,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记住你现在的说话或解释风格,孩子在仔细聆听学习,孩子将来会成为你的副本。
③从父母或老师那得来的悲观型批评:老师或父母等对于孩子的悲观批评解释会让孩子不敢去尝试。《每个孩子都能像花儿一样开放》的作者大川繁子老师,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说,她是个“画痴”,那之后一直对自己说自己画画不行,尽管已经过去了80多年,她依然对绘画相关的事物提不起兴趣。
该书中也说过类似的理论,那就是被父母否定自身能力的孩子,很难再次喜欢上那件事。
《少年派》中的林妙妙因为化学不好,老师对她说:“放弃抵抗吧,林妙妙。以后出了校门,千万别跟人说化学是我田珊珊教的,老师要脸。”
④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
安徽13岁男孩投河自杀事件,即使是消防员拉住他,他也没有半点求生的欲望,一直在水中大喊:别管我,别再管我。上岸后对母亲说:你不要说话,啥都怪我。这应该是长年累月遇事母亲就责怪他,让他觉得再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于是选择放弃反驳抵抗。
3、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
①用ABC模式,让孩子学会解释
ABC模式”。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
B(beliefs),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
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
书中写到了梅拉尼的朋友突然不理睬她了,她首先想到的是她们再也不喜欢我了。此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回想在发生这件事之前,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没有吵架?是不是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帮助孩子列出几种不同的原因,在每种原因下标记出永久性、普遍性和个性化的,之后再帮助孩子一起思考暂时性、特殊性和非个人性的原因,每一种原因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样孩子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因来决定怎么处理。
《小舍得》一书中,欢欢突然对深夜加班回来的南丽说:“妈妈,我不想当副班长了。”
欢欢继续说:“因为自己成绩退步了,同学们说应该让赵琳、颜子悠来当。”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像梅拉尼或者是欢欢的情况,这时我们要学会和孩子一起运用ABC思考法,来解释一些不好的问题,尽快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②用ABCDE模式,让孩子学会反驳
D(disputation)代表反驳,指反对自己想法(B)的辩论;
E(energization)代表激发,就是反驳所带来的精神与行为的结果。
被同学随口说的你胆子好小,你太自私,你真不懂事等等,孩子的成长路上总归是遇到的,如果不及时排解,孩子可能会当真,这时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反驳。
书中举例了一个小姑娘到朋友家参加派对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看看按照ABCDE模式如何反驳的。
A:她朋友们拿出父母的酒偷偷喝,但小姑娘不想喝,朋友们则一直指责她是胆小鬼
B:小姑娘想着自己真的好胆小,我应该也和她们一样喝酒,每次遇到疯狂的事情,我总是退缩。
C:她一直想我怎么这么笨。
D:我只是不喝酒,这并不能说明我是胆小鬼,我好几个朋友也都没有喝酒呢,再说平时我也做过很多勇敢的事情呢,例如……
E:我开始觉得好些了,不再伤心或不好意思了。
③加强对孩子的掌控力
实验证明在孩子掌握控制权时,会增加自己的喜悦。
一、在孩子面临新的事物时,首先利用微小的、可达成的步骤将挑战分层,可以从孩子容易控制的程度先来。人们在达成一个小目标后,会获得成就感,心情会愉悦,动力也越来越足。这是因为多巴胺的影响,通过设定几个小目标,一步步达成,每次都会分泌多巴胺,让孩子更加愉悦。
二、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让孩子有自己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
希望以上的方法能让学会如何帮助孩子解释和反驳,这些方法同样也适合大人,遇到不好的事情,不要沉浸在最初想到的不好后果中不能自拔,多想想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同样被别人批评指责了,也可以想想平时的我是这样的吗?不是的话 ,那么他们的话就随风而去吧。学会乐观解释和看待事物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苒藜爱读书:每日认真阅读、每日学习写作、每日努力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