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孩子的阅读时间
上周,在市实小参加一个整本书共读教联体教研活动,,遇到先前来过我们学校的来自省教科院的一位博士,就着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我和她聊起我们学校全面铺开的学生阅读话题。我讲得很兴奋,她也听得饶有兴趣,在对我们学校做法大家赞赏的同时,她很无奈地说,让孩子阅读一定是一件大好事,但是现在的孩子实在没时间阅读啊!因为她的孩子在省府一所顶尖的小学读四年级,她这个深知阅读有好处的博士妈妈,在现实的压力下,却没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好好阅读,因而她说:“有时候我真想把书撕了!”因为她想让孩子阅读,孩子也愿意阅读,但是却排不出时间,看着买来的那些经典图书,她觉得心堵。这样一位高知家长,又是省教育部门的一位领导,面对自己孩子的阅读,竟然有那样的纠结,实在让人深思。
细想博士的感慨,确实精准地道出了当下许多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困境——明明知道阅读是片浩瀚的海洋,孩子却连走到岸边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我们不妨来看看孩子的一天:
从睁眼起就被精准地规划着: 7点前必须起床,洗漱、吃早餐像打仗。到校后交作业、早读,然后就是一节连着一节的课。虽说现在课间增加了五分钟,但是绝大多数孩子一有空就得处理作业,或及时补做课上来不及完成的,或订正老师批改后留下的错题。曾经听我的一位小亲戚抱怨过,厕所离教室太远了,她有时候根本来不及上厕所,于是只能憋着。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听到孩子这样的抱怨,尽管不是在我校,但是那种心酸也是无以言表的。
以前一直说要加强课程意识,要开齐开足课程。就目前来讲,学校的课程意识都是很强的,各类学科都按要求设置,但是每一位科任老师都会认为自己的课很重要,孩子的时间永远被各种各样的课和活动占据着,属于他们的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几乎是没有的。
一天的课终于上完了,但是还有课后延时。原以为五六点钟到家后可以稍微释放一下自己满身的疲惫,但是匆匆吃完晚饭后,作业的“马拉松”又开始了:主科作业、副科任务、手工作业、预习复习……每科老师都认为自己的作业不多,但加起来就是一座小山。埋头书桌,抬头时往往已是深夜。 为了保证第二天睡眠,父母只能狠心催促关灯。至于阅读,即使有心,也一定是无力的 。那熄灭的,是床头的灯,更是孩子喜欢阅读的心灯。
在这样的节奏里,阅读就像那张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清单”上的最后一项,博士 “想把书撕了”的想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孩子上课时间确实很忙,但是难道双休真的挤不出一点时间阅读吗?当然不是。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孩子们获得的宝贵的那些时间空隙。
手机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已经引起所有人高度关注并警惕的事实。短视频15秒一个笑点,游戏一局接一局的即时反馈,都在疯狂掠夺孩子的注意力。放下手机后,大脑已习惯了高强度刺激,很难再静下心进入书本那个需要耐心构建的世界。所有人都知道手机对孩子绝对是弊大于利,但是目前谁都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现在的家庭也特别重视孩子的各种社交,于是周末的生日派对、家庭聚餐、户外活动,所有安排都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占满了日历。孩子像被裹挟着前行,唯独没有“无所事事”地赖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一本书翻看的闲暇。
上学日孩子确实很忙,没时间拿起书本阅读,双休日孩子的空隙也被手机或者各种被动社交所占领,也很“忙”,确实也没时间阅读。“忙”成为了孩子无法很好阅读的最表面的原因。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也不得不思考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阅读在当下教育评价中的“性价比”似乎太低了:
做一套数学卷子,能立刻看到分数;背10个单词,是实实在在的积累。而读一本课外书,累计花好几个小时,既不能直接提升下次考试的作文分数,也无法立刻转化为某个学科的竞争优势。在分数至上的压力下,凡与考试大纲无关的书籍,很容易被归类为“闲书”。读“闲书”在孩子和家长心中,会隐隐产生一种“浪费时间”的负罪感。所以,家长反对孩子看“闲书”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我曾有一位语文课代表,可别喜欢看书,一开始的时候,父母很支持她,给她买了很多书,她每一本都认真阅读,可是年级越高,父母的唠叨就多了起来,先是嫌她看书时间花得太多,再是拒绝给她买书,最后即使孩子从图书馆借书阅读,都会被家长暂时收管。孩子多次向我哭诉,我也和父母沟通工,但收效甚微。父母的想法很现实:六年级了,马上升初中,成绩更为重要,读书以后有了时间可以再读。
所以,博士的感叹“实在没时间”,背后是孩子被挤压到变形的课余空间、被碎片化的注意力,以及在一个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环境里,阅读这种“慢事业”所面临的尴尬。
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所有人都承认阅读是精神的“五谷杂粮”,是构建内心世界的基石,但现实中,我们却眼睁睁看着孩子每天吞下由习题、考卷和培训班制成的“压缩饼干”,在营养单一的路上狂奔。
这份“没时间”,折射出的或许是我们整个社会对于成长路径的某种焦虑——我们生怕孩子慢一步,却忘了,有些风景,只有慢下来才能看见;有些底蕴,恰恰需要“无用”的阅读来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