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通常可以从“一个基本面”、“二个避免”入手。
一个基本面:完整饱和的亲子依恋关系是教养孩子的根基。
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的映射。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刹那,亲子关系正式建立。人的一生就是处理各种关系,与内在自己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自己孩子的关系,与社会大众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
而亲子关系是每个孩子人生中进入的第一种关系。在关系中,被看见是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人只有在被看见的时候,才有切实的存在感。
不管父母多爱孩子,多有教养技巧,如果亲子关系不够牢固,教养很容易出问题。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生养了自己,就自愿服从父母的管教,想让孩子愿意接受自己的抚育,其重要前提是,孩子能感受到父母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他自己认可的。这种必不可少的特殊关系一旦缺失,教养就没有了根基。
我前天特此采访了一下我家果果,这样的采访显得有些正式,但我很好奇果果会如何理解,并作出怎样的回答。我特意没有做额外引导和解说,只是想知道,果果是否能感受到与父母之间是怎样的一种联结。
作为一个五岁半的孩子,果果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
我:你觉得你与爸爸妈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果:一家人的关系。
我:还有呢?
果:果汁的关系,搅拌在一起。
我:你和妈妈之间是什么关系?
果:口香糖(的关系)。
我:你和爸爸之间是什么关系?
果:战友(的关系)。
我:你在意你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吗?
果:在意是什么?
我:在意就是看重。
果:看重是什么?
我:看重就是在意。好吧,换种说法,你喜欢并愿意珍惜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吗?
果:喜欢。
我:我也喜欢。你觉得是什么能量,把你、爸爸、妈妈连接在一起?
果:爱。
果果能感受到我们的爱,说明我们对他的爱,有效地传递给他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了根基并非可以一劳永逸,亲子依恋关系并不仅仅存在于孩子年幼时期,在孩子心智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在他们真正步入社会之前,都会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对亲子依恋的需求。
可父母们通常是以“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这种缺乏温度的方式,将亲子依恋关系推向冷却。当孩子生命中逐渐有更多“第三者”的介入时(如同伴),父母对孩子依恋需求的缺位,会被孩子的同伴所占据。因为依恋的需求仍然存在,如果不能及时被父母看见和理解,就会被其他角色替代。
亲子依恋关系一旦出现断层,幼年时期对父母的依恋,将不足以应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意识突围。
孩子幼时的弱小以及对父母的依附性,常让父母陷入“父子亲”的角色惯性里,可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除了对孩子提供保护、照顾之外,还要加入更多的“尊重”与“包容”。
二个避免:避免频道不统一、避免信息不对称。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反映最多的普遍现象。既然是现象,必然有其本质。每个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看现象叫迷信,看本质叫觉悟。
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父母与孩子不在一个频道。
教育面前无身份,如果父母与孩子沟通角色不对等,一开始就摆谱,孩子一开始就会拒绝沟通。这样的沟通场面就像鸡同鸭讲、对牛弹琴。都不是同一个物种、同一个频道,如何沟通?
身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比如,老师对学生,法官对平民,传达的只有命令。如果拿掉身份,就变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才是对等的。
代沟是父母执于身份而创造出来的。菩萨为什么叫“普度众生”呢,因为菩萨是自降身份为普通人,并非要求众生升起来与之平级,而是放低自己,让自己走进众生,方能普度众生。
父母必须与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走进孩子的心,所有不能进入“心灵”的谈话都是无效沟通,并且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父母和孩子的关注点错位。
“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词汇,意思是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有差异,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通常能收割信息贫乏人员的利益。
在这里,我把这个名词代入亲子沟通,一样适用。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是交易,而是交流。交流的目的是化解冲突,解决矛盾,父母要有意识地共享与孩子之间不对称的信息,父母不能仅依靠第三方称述做出武断,应结合孩子自述充分完整地了解事情首末。
如果前面讲的频道统一是指角色对应,这里讲的就是事情发生后的信息对应。后者是基于前者的一种延伸。
举两个常见的例子:
(1)孩子撒谎
家长:你怎么能撒谎呢?撒谎是不对的,这是欺骗,是不诚实。你得保证再也不撒谎了。
一句话里,出现了3次“撒谎”,1次“不对”,1次“欺骗”,1次“不诚实”。家长在“撒谎”的现象里纠缠不清,却不曾追溯现象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只有质问、斥责、贴标签、强制保证。
(2)孩子打架
家长:我对你不好吗?我每天上班已经很辛苦了,你还尽给我惹麻烦,怎么就不能和同学好好相处?打架能解决问题吗?自己惹的事自己负责。
这句话里,家长把“对你好”作为“不惹是非”的交换条件,把“上班辛苦”的压力转嫁给孩子。事实上这两点与孩子打架并没有直接关系,这在对话中属于无关联信息,焦点未能回归到事情本身,信息岂止是不对称,还有点添油加醋。
紧接着,家长否定了孩子“想和同学好好相处”的本心,因为没有人愿意跟别人不对付。孩子在当下或许确实没想到比打架更好的方法。“自己惹的事自己负责”更是让孩子体会到家人的冷漠。如果孩子能处理好所有关系,还需要父母做什么呢?
这两个例子,几乎同时存在“频道不统一”、“信息不对称”,这就是导致亲子沟通不畅的主要障碍。
那么,怎样的沟通不容易出错呢?请套用这个公式:
1、我看到(描述事情)。
2、我听到(描述事件参与者的表达)。
3、我感受到(你现在的心情,以及你在这个环节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
4、你怎么看待(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表现)?
5、你可以为哪方面负起责任?
6、你觉得/你认为(有什么有效的补救措施)?
7、这件事当中,你需要我为你提供什么协助?
8、你觉得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是否有更成熟的处理方案?
最后,别忘了适当的鼓励和肯定,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底限教育和阳光教育。
孩子出现问题,请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和孩子一起站在问题的对立面。因为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见、引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