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34页
15.不要蛋黄酱
作者的来访者约翰又一次到心理咨询室。由于作者不让他使用手机,他提前点外卖送餐到咨询室。他不想吃蛋黄酱,但是在点餐的时候却说“不要酱”,结果外卖有蛋黄酱,让他很生气。作者询问关于他童年的事。他用“圣人”形容他的父母。这让作者感到奇怪。他不想和作者沟通这个事情。后来表示愿意用手机再次点餐来交换聊这件事。考虑到需要来访者缓冲距离,方便吐露心声,作者允许他用电话订餐,但不必作为交换条件。在订餐过程中,作者感受到来访者的不一样,过程令人抓狂。其中,约翰说到自己会反复梦见母亲,导致内心不宁静,并且不愿意说梦里的内容。作者问他在什么情况下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他回答:“遛狗的时候。”作者思考他是不是把会诊室当成避难所而逃避一起的烦心事以及梦中母亲的亡灵?询问当下他是否内心感到宁静。他说不。
16.完美之选
本章节讲述了作者离开医学院后不平坦的生活。她与男友分手,因为想当妈妈,她选择了找精子,然后人工怀孕的方式,生下孩子。找精子这个过程坎坷,但还是顺利的找到“完美之选”的精子。
17.没有记忆也没有期望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雷德·比昂提出,心理治疗师接受来访者的时候,应当“没有记忆也没有期望”。在他看来,治疗师的记忆更像是个人主观的演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扭曲,而治疗时期望的也可能与来访者想要的背道而驰。在记忆和期望的共同作用下,会造成治疗师对治疗抱有偏见(既先入为主的看法)。比昂希望心理咨询师进入每一个治疗时都应都专注于倾听来访者当下的情况(而不是被记忆所影响),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被期望所影响)。
作者非常赞同比昂的观点,要求自己每次治疗前都要撇清记忆和期望。自己作为来访者,如果能够对男友“撇清记忆和期望”,那应该离功德圆满不远了。
作者在成为温德尔来访者的时候很难控制自己这情绪痛哭。温德尔医生,希望他对自己好一点。引导作者思考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经历悲伤的时候是如何应对的,以此引发她思考能做什么。
温德尔的任务是要帮助作者编辑作者的故事。人们渴望被理解,也渴望理解别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不断重复的做着那件一定会要自己不开心的事呢?
第二部分
诚实是比同情更有效的良药,它有抚慰人心的力量,却往往深藏不漏。——格雷特尔·埃利希
18.治疗师的聚会
作者提到了贝卡她工作表现的很好,却受到同事们的排挤而感到伤心以及她会约一连串的异性,不到两个月就提出分手,这是她的问题还是其他人的问题,这也是她接受治疗的一个原因。没有进展,但也没有去找其他的治疗师继续每周到作者这儿,几乎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俩是是错的。玛克辛他们督导组的大姐大询问她为什么还要为她继续治疗。
一般来说,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发生的状况,同样也会在来访者生活中与其他人接触的时候上演,只不过在治疗室里,来访者有一个安全的空间来尝试理解各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如果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互动没有在来访者与外界的关系中重演,通常是因为来访者在生活中并没有与别人建立任何生存的关系。有时候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就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当治疗师的反移情开始妨碍治疗进程时,就会出现治疗师对自己的来访者产生负面的情绪。贝卡令作者感到烦躁。让作者想起了她的前男友。
治疗师在与来访者同心协力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三种信息来源:来访者所说的、来访者所做的,以及在面对来访者时我们自己的感受。最后,作者决定结束对贝卡的治疗 。
作者没有改变贝卡,贝卡却或许可以改变她。他和自己的治疗师温德尔说了这件事情,温德尔说作者就像贝卡一样。为此,作者进行了反思。
总结:
有些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表达清楚了,但是其实别人并不理解。如同约翰一样说不要蛋黄酱。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影响我们成人之后的情况约翰也不例外,当作词询问到关于他童年的事情的时候,他选择了回避,他没有正面回答作者的问题,这或许是他问题的原因。后来作者了解到关于他会经常在梦中梦见母亲但具体什么内容并不愿意说,但会让他内心不平静。作者想,或许他是为了逃避现实的问题获得宁静内心才进行心理咨询。
有些时候上天会明明注定那个所谓的完美之选,但可能会经历一些挫折,希望最终结果会如你所愿。
有些时候,不能先入为主,没有记忆,也就没有期望。
心理咨询师不是每个案例都可以成功为他们解决问题,作者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