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都有能力,使性能改善的速度超过市场要求或者能够消化的性能改善速度,当性能过剩时,破坏性技术的机遇也呼之欲出,从价值网络的下方冲击成熟市场,同时客户选择产品或服务时所遵循的各种标准排序将发生变化,从而标志着产品生命周期过度到另外一个阶段。
当不止一种产品能够完全满足市场对每种属性或者性能方面的需求时,产品也就演变成了特定市场部门的一种商品,当产品特色和功能已经超出市场需求时,差异化也就失去了意义。
“购买等级”从产品演变模式:产品演变划分为一下4个阶段:功能性、可靠性、便捷性和价格。起初当没有产品能够满足市场对功能性的要求时,竞争的寄出或选择产品一般就是产品的功能性。但一旦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能够很好的满足市场对功能性大需求,客户将更倾向于根据可靠性来选择。只要市场对可靠性的需求超出供货商所能提供的可靠性,竞争的基础将专项便捷性。
摩尔定律:产品最初的用户是创新者和早期使用者,即只根据产品功能性来选择产品的客户,在主流市场对功能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市场会大幅扩展,然后供货商开始解决早期绝大多数客户对可靠性的需求。当可靠性问题得到解决,绝大多数客户加入其中。破坏性技术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预示了竞争基础即将发生改变。摩尔提出的基本模式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对某种特定性能层面的需求将得到满足。
破坏性技术有两个基本特征:破坏性技术的劣势正是其优势。当破坏性技术开始冲击主流市场时,相比成熟技术,破坏性技术通常更简单、更便宜,也更可靠、更便捷。
当企业面临性能过度供给的企业可以有以下几种战略选择:
1、一般性选择,就是讲延续性技术的轨线提升到市场的最高级别,从而在更简单、更便捷或者更便宜的破坏性方法出现时,最终选择放弃更低端的客户。
2、在特定的市场级别,时刻与客户的需求保持步调一致,从而紧跟每一轮竞争基础的变更浪潮,但这一点似乎难以做到。
3、利用市场营销计划来加深市场轨线的坡度,使客户的需求能够跟上技术人员所能提供的性能改善速度。当两条轨线平行时,性能过度供给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过度便不会发生,或者至少会延迟发生。
而以上三种战略中,没有所谓的最佳战略,着力采取任何一种战略都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不论哪一种战略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深刻理解了客户的需求曲线和技术人员的供给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