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主要是解决——如何克服拖延症!
知识点总结:
1、首先观念意识上——认识并告别“伪完美主义”:没有“完全准备好的状态”,强调先做,再改善;先完成,再完美!
伪完美主义是让我们拖延最大的原因。
其核心在于——用所谓的“追求完美”来作为我们逃避开始开始的借口,其目的在于逃避开始!
克服拖延症就需要从克服打破伪完美主义做起!
2、然后介绍了一种“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思维模式——MVP思维:即最小可视化行动。
强调用可与他人分享的、经过了系统化整理的输出结果来代替所谓规划完美的计划,
适用于现当代变化迅速的社会,核心在于低成本和快速试错!
用最小化状态去获得反馈从而可以及时调整改变!
3、最后介绍了一种行为模式——MEPS行为模式——心理、环境、计划、监督。
四大模块,告诉了我们如何在思维改变(MVP思维)的基础上,去结合行为改变来克服拖延症!
1、心理准备就是告诉自己“需要”做的这件事“具有重要性”,无论对自己或者他人;
2、环境准备就是让环境有利于你的计划执行,而不是制造额外的意志力消耗;
3、计划准备就是为你的目标设定合理科学可行的计划,就相当于OKR,有助于保障你能有序地执行任务;
4、监督则是找个人在基于一定的惩罚约定下对你的计划进行定期的监督反馈!
也就是,这三部分通过观念改变、思维模式改变和行为模式改变,从各个角度讲解了“如何克服拖延症”!
我在每个点上都存在问题!所以才会表现为这么严重的“拖延症”(不到deadline绝不行动,不给自己留任何的激机动风险时间,总是将deadline视作唯一生产力。。。)。
对自我问题的分析以及日后的改变计划如下:
1、我在学习和产出过程中的存在显著的“伪完美主义”!
比如说,我一直习惯做笔记和输出个人感悟,但从来不曾将它们分享到公众平台,觉得只要自己知道就好了。
现在反思下自己之所以不想分享,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或不习惯,而是因为我的“伪完美主义“!
因为心得感悟都是学习课程后随手写的,未进行任何的优化修改,我内心认为它们不够完美觉得会被嘲笑,所以不共享。其实我不愿共享只是在逃避“受到可能的嘲笑”,也是在逃避“对输出进行优化”的责任(毕竟,修改比写作难;让他人理解比让自己理解难),而并非只是不习惯,不习惯都是借口!是自己“伪完美主义”的表现形式!!!(by the way,这里可是典型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观点——目的论!最近学习个体心理学成瘾,在此也给大家安利下~)
改进——写完当日感悟和心得后,进行文案的整理变为可分享的形式,然后当日分享到“简书”平台,接受小伙伴们的审阅(当然,也可能根本没人看,哈哈,但这就不是我的课题了,我先只管发出去,完成“我的责任”,这也是阿德勒所强调的“课题分离”,是个人幸福感的起点喔)。
2、我在行动前缺乏“MVP思维”!
(1)以博士课题为例,我总是认为应该寻找到最优方案和最佳设计了再开始实验,试图寻找一个无缺点、被所有人认可的方向,就在这样的想法下我的博士第一年已经过去了我还没开始实验。。。我所有的方案都流于“想”,但你若不做,所有的结果都是空想!你应该在有想法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尝试并接受他人的检验和反馈,以降低试错成本和风险!人生随时有试错的机会和时间!你只需要尽量降低试错成本,而MVP思维便是帮你做到!
改变——当我产生想法后,迅速整理想法并形成方案并汇报给老板或师兄师姐听,或者是直接实验摸索看结果(总之——输出可分享的结果!这才是MVP!),用他人的反馈和实验的结果来告诉你,这个方向到底是否可行。若不行,毫不留恋,赶紧换!
(2)再以IDP课程分享为例,根据MVP思维,只有分享给他人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输出结果才算是MVP,所以我之前对IDP课程做的笔记(思维导图)不能算,因为只是输入;我写在印象笔记中的感悟不能算,因为未与他人分享。
所以我的改变是——在整理完笔记并输出感想感悟后,分享到平台上与大家共享,接受他人的审阅,享受“潜在可能的对他人的影响”和接受“可能的批判”,这些,都是可以优化我未来的行为!就从今日开始啦~
3、我在行动时缺乏“MEPS行为模式”的指导!
仍以博士课题为例,我在老板给了一个“似乎可行的方案”就不想动了,只是将计划摆在那里而已,或者做着做着就被其他事情吸引走了,然后等着到截止点前夕(比如汇报的日子)再劳心劳力地去做。这就是缺乏“MEPS行为模式”指导的后果!是啊,你知道了要做出MVP去克服拖延,但具体做的过程还是会受干扰呀,这时候MEPS行为模式便能帮助你!
改变——对于一个目标(比如一个MVP)拿到后,首先明确它的“必要需求性”(就像是寻找内驱动力时的“目标再定义”过程!)因为它的重要性!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可执行的科学合理的计划(OKR法);再创造有利于完成该目标的环境(减少外部干扰和自我干扰!提高专注力和心流感!);最后寻找他人监督促进目标的完成。
告别“伪完美主义”,告别拖延症,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