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知道的几个概念
在讲述这些原因前,先给大家说明介绍几个概念。概念是枯燥的,但如果不清楚这些概念,就无法弄明白后继心理系统的工作原理。更谈不上如何应用了。我们继续吧!
(一)心理生存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曾运用“心理生存”这个概念来说明人类诸多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正如人在生理上要活下去一样,在心理上也必须要活下去,所谓的自尊、面子等,不过就是要谋求心理生存的通俗表达。存在感,是确定心理生存的一种方式。
(二)心理系统
人人都有一个心理系统。它由心理结构和心理保护装置两部分组成。
心理结构:是用来让人在心理上生活的,让我们有喜怒哀乐,有欲望、需要、自卑、自恋等。
而心理保护装置,总共可以分为三层:
表层:情绪、情感、一些语言等。
中层:心理倾向(如固执、好胜、任性、刻薄等)和情结(如自恋、恋母等)。
底层:性格、价值观和一些遗传的东西。
它们都是用来保护我们心理结构正常运作的防御装置。
二、心理系统的运作机制
心理系统的运作机制包括两方面:
其一,为了在心理上生存,由内向外发起的。目的在于体现生存的状态。大多以比较形式进行。比如,我比别人身体好、比别人有钱有地位。这些都是心理生存刷存在感的体现。通过这类看得见的表现方式,才能体现一个人在心理上是活着的,才能展示一个人在心理上是有价值的。
其二,是对外界的态度。当外界的某人某事符合我们的心理预期。我们便接纳享用。例如,收到表扬、收到各种认可。相反,如果接收到的事物不符合心理预期。心理系统便会作出拒绝和抵抗的反馈。例如遭到批评,辱骂等,这里我们的心理保护装置就会启动。于是便有了情绪(如恐惧、愤怒)和对应的言语(如言语回击、肢体冲突等)。
我们来看看,前面所提的问题。抢到10块钱的红包我们会开心。违章没有被罚款扣分会高兴。那是因为这些事件给我们是可以接纳的而且都符合我们的心理预期。相反,碰见可怜的人、弱者受欺负这样的信息进入我们的心里时,基于道德和认知,我们是拒绝的和抵抗的,于是就会启动心理保护,产生情绪来抗拒这种行为。
三、比较和认同
前面讲到了,人们需要体现心理生存,就需要去进行一系列的比较,刷存在感。通过展示自己来博得自己和社会的认同。
要想体现心理生存,我们一般不会自己和自己比较。通常的做法是:换算成社会价值进行比较。比如自已所占有的金钱、权力、地位、美色等社会稀缺资源。只要这些东西比别人占有得多,就越能体现自我价值,在心理上就越有存在感。
比如,开一辆10来万的车,在停车时,遇到旁边一大哥正在停一辆100多万的豪车时,是不是有羡慕或者卑微的感受?这很正常,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社会价值规律的束缚。在类似情况下,一些人只是觉得对方有钱,然后便一笑而过,不会进入心理系统。
而另一些人,则会触动心理保护装置,表现出对有钱人的蔑视、表现出自卑、甚至表现出仇恨。这就是比较求心理生存带来的副作用。如果不正确对待,它会盘踞在我们内心,形成心理倾向或左右我们的价值观。
正确打开方式是在心理画圆。这个圆是以求心理生存为工具,不伤自我为圆心,不伤别人为半径的一个圆。
作得到吗?很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确很难。那怎么办呢?
这就是应该“认同”上场的时候了。
认同,能体现心理生存的需要。它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方面内容。自我认同表现为对自己相貌、身体、能力、身份等的认同,即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社会认同,即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认可自己。如,别人认为你很能干、认为你优秀等等。
一味的只信自我的认同,而完全不顾社会认同,就会好高骛远,自大。相反,就会自卑、没有价值感。
只有让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保持一种相对平衡,才能在心理上活得好。
前面提到的因比较而产生的烦恼,就是两种认同失衡的表现。这个时候,唯一需要做的是,调高自我认同并降低社会认同。
四、心理误判
错误的判断,也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反应。引起误判的原因很多,如对全局不了解、对新事物缺乏认知或认知偏差等等。
比如,看到学校老师殴打学生的视频,我们就会产生同理心而愤怒和谴责。然而再继续深入了解得知,这个学生俨然是个小混混并有持刀威胁老师的行为在先,老师是出于自卫才还手打它的。我们的心理就会来个180度反转,既而同情老师。
又如,看到一个从没见过的动物,一个壮汉急冲冲的向你走来。我们都会在心理上都会有恐惧感。从而启动心理保护装置。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继而通过观察发现,这类没见过的动物不会伤人,壮汉只是因有急于从你身旁路过。我们的心理防御自然也就解除了。
还有一些心理误判随属是认知偏差引起的。比如老板板着一张脸对你说话就以为老板对你有意见。孩子成绩不好,就认为孩子没有努力。如果仔细推敲,好像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纯粹就是自己心理上的一种误判而已。
还有几类误判,也请特别关注。如果无法搞清楚,就会成为我们烦恼、焦虑甚至忧郁的根源。
其一,对自己身份和能力的误判。这类误判特别有害,表现为事情没做好,就是自己能力有问题。我出生不好,就应该有现在的境况等等。
其二,对未来事情的误判。表现为事情还没开始,就开始担心这担心那。别人还未作出评价时,就觉得别人对自己是有某种看法等等。
试想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是否会有误判的因素在里面呢?我们的很多情绪是不是因为心理误判而形成的呢?了解了心理误判,就可以去解锁一些心理的烦恼了。
五、我们心理到底喜欢些什么
再回到主题,我们心理到底喜欢些什么呢?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我们心理上要生存,并且执念要把生存状态体现出来!
我们通过比较来体现心理生存状态,我们通过认同来让心理生存得到强化。这期间,我们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社会价值规律所定义的物质世界。不同的值价观念,会让我们去臣服于某些比较基准,也会让我们产生心理误判。
提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心理生存让我们有了追求和梦想,心理比较和价值感,让我们有了追求梦想的动力。那我们心理到底喜欢些什么呢?是心理生存的体验过程吗?不是吗?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