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的核心观点是:所有的不幸都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章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 —— 我们生活中不幸的最常见根源是什么呢?
Spoil alert.
📌 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别急着反驳,我们顺着作者的意思慢慢读。我们可以不全盘接受这本书的想法。现在的我已经读完整本书,我也不完全赞同这本书的观点。然而,我认为不应该急着建立心之壁,应该敞开心胸,让这本书的大胆论断冲击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拥有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
案例 5:为什么不喜欢自己?
举例:一个女生患上脸红恐惧症,一见到人就会脸红,无法向喜欢的男孩告白。她希望能治好这种恐惧症,一治好就去向男生表白。
分析:这个案例与案例4的内核是相似的。为什么她治不好脸红恐惧症?是因为她需要脸红恐惧症!她最害怕的、最想逃避的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拒绝,是失恋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脸红恐惧症是她的工具、她的接口。她一方面需要“脸红恐惧症”,另一方面又为其苦恼。而她的烦恼就这样永远不会消失!
如果她能事先接受:我有可能被喜欢的男孩拒绝。她还会脸红吗?还会无法表白吗?解决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问一声:What is the worst that could happen?
“缺点”只是借口
不要沉迷“缺点分析”
挖掘自己的缺点,论证自己为什么失败,很可能属于 "从客观环境中翻找不幸作为利己的“善”"。
自我反省和寻找借口的界限是什么?
- 找到的原因能否改变?不能改变的话就是寻找借口。
- 是否会采取行动改变这个原因?不采取行动的话就是寻找借口
如何快速判断找到的原因能否改变?这就涉及本书后续内容提到的重要内容 —— 课题分离。我们在进度推进到该部分的时候再进行介绍,现在只需要先有这个概念即可。
不要寻找借口啦!这只是靠伤害自己来获得内心平静的另一种“利己之善”。
😚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因为不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我们要善于发现人生中这些不可理喻、实际上在伤害自己的“善”。
沉迷“缺点”只会落入墨菲定律
沉迷于论证自己“失败”原因会导致噩梦成真。通过不断洗脑,直到相信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情,我们的的行为就会不知不觉地去证明这件事情。
- 相信自己不能认真科研,因此一搞科研就走神。
- 相信自己沉迷于暴食,因此从不开始尝试克制食欲。
- 相信自己不能摆脱视频和问答网站,因此每天习惯性地沉迷其中。
阻断沉迷“缺点”的思维惯性
回到案例 5,为什么这位女孩为自己找到“脸红综合征”这么稀奇古怪的病?因为她害怕失败!害怕失败的人应该把心目中两件事情的好坏程度调换一下:
- 我不去尝试,我永远不会失败
- 我去尝试了,我失败了,我发现自己确实做不了这件事情
🚩失败的勇士依然是勇士,没有失败的懦夫依然是懦夫。
不就是要完成某项工作?我起早贪黑,把每一分每一秒都放在上面,凭什么做不出来?就算做不出来,我也没有遗憾,我确实努力了!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东一个借口、西一个借口,今天想做点这个,明天又想做点那个。
接受现在的自己,树立改变的勇气
- Negative result is better than no result, what is the worst that could happen?
- 想做就做,不找借口,不说如果。
- 接纳自己:我现在缺失的品质,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关键。
第 3 点是最让人费解,也是最巧妙的。
在我们(和旁人)的人生里,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些抱怨。
- ❌ 如果考中 XX 大学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
- ❌ 如果能够转行的话,一切都会顺利发展
- ❌ 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实际上,即使愿望实现,事态也很可能不会有太大发展。TOP 2 的大学生依然会为工作焦虑不已,惶惶不可终日。
这里看似在泼冷水,实际上是再次说明借口的荒谬,并鼓励我们迈出改变的第一步。我们眼中自己的缺点不是问题的关键。换句话说,第 3 点是希望我们不放大困难。想改变就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就轻巧地放下。没有哪件事情是能决定一生的。
同时,上述的反思也提醒我们降低期待,自我改造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改变过程中的大概率会遭遇的挫折打好预防针。我们不能期待一件事情决定我们的命运。不断改变,不断受挫,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