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是苏东坡正式迈入官场的第一站,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与上司宋选相处得十分融洽,干起活来心情舒畅。但随着新知府陈希亮的到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陈希亮原任京东转运使,与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有交情。他为人清廉、刚直,一身正气,很是威严,朝中官员们都很忌惮他。按理苏东坡是他的晚辈,又有父亲的旧交情在,在一起工作应该非常融洽才对,但事实却是两人有点格格不入。
陈希亮认为苏东坡少年得志,有点太过张扬,所以有意压制一下他这个锋芒毕露的后辈,对他毫不客气。我觉得,他做为苏东坡父亲的好友,应该是想有意培养一下这个侄儿,修炼修炼他的性格,免得以后在官场上吃亏。
而此时的苏东坡,生性豪爽,根本不吃他这一套,不会逢迎取悦,遇有不同政见便据理力争,根本不顾长辈面子,毫不屈就退让。久而久之,两人的摩擦越发严重,成见日深。苏东坡此时26岁,年轻气盛,经常赌气不参加府宴,中元节也不过知府厅堂。陈希亮还来真的了,他紧抓这一点,上奏弹劾苏东坡。此事更加深了苏东坡对陈希亮的芥蒂。
不久后,陈希亮在寓所后院建造了一座凌虚台,以便闲暇时登台观景。为了纪念此台建成,陈希亮请苏东坡作记。苏东坡的文笔好,这时已经是全国都有点名气的。
苏东坡想,终于有机会“报复”一下这家伙了。他决定借此机会好好戏谑陈希亮一番。
概凡作文章刻石留念,是为了传之久远,故必须庄重典雅,方为得体。于是,苏东坡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凌虚台记》:......
这篇文章本为庆祝而作,但苏东坡却以平静的语气设想其将来坍塌毁坏之状,并暗讽太守不知所住这城外有山。
看到这篇文章,陈希亮不可能看不出苏东坡的嘲讽之意。但他不以为然,反而欣然接受,命人将《凌虚台记》一字未改地刻在石碑上。
二十余年后,也就是在陈希亮去世十四年后,苏东坡主动为陈希亮作传。他在传文中回顾年少往事,不无忏悔地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色,已而悔之。”
也算是苏东坡成长的代价吧。
后来,陈希亮的幼子陈慥成也苏东坡的毕生友人,苏东坡也曾为他立传。他与苏东坡洒脱的性格有八分相似。
后来,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路过岐亭,再次与陈慥相遇。故人重逢,分外欣喜。已隐居世外的陈慥命家人杀鸡宰鹅,盛情款待了苏东坡一家。此后几年,两人相处甚密,充分展现出“患难见真情”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