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不是挨饿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金铂医生,希望通过医学知识的科普让你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多的了解。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与我们的健康、饮食和身材相关,叫作《减肥不是挨饿,而是与食物合作》。
严格来说,这本书并不是告诉大家如何减肥的,但如果你正在减肥,而且还是通过挨饿节食减肥,或者你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再或者你不能愉悦地享受美食,那么,你一定要听一听这本书。它会改变你对减肥和节食的认知,帮助你摒弃通过节食减肥的不健康的方式,在帮助你拥有自然健康的体重的同时,让你成为享受美食的“与食物合作者”。
本书作者一共有两位。其中一位叫作伊芙琳·特里弗雷,她是一位营养学家,也是连续六年担任美国饮食营养协会的发言人,另一位叫作埃利斯·莱斯驰,她是一位注册营养师,拥有超过30年的临床营养治疗经验。这本书就是她们通过对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总结,把与食物合作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书的具体内容。
一、你是“与食物合作者”吗
1.与食物合作的要点:倾听身体信号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叫作“与食物合作”。
与食物合作就是我们要学会排除干扰,倾听身体内部的声音,分清饱胀感和饥饿感,然后用它指导我们的饮食。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早就知道了,也觉得简单,但是,知道不代表能做到。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你会发现,大多数人很难界定自己什么时候吃饱了,只知道好饿或者好撑。所以,现代人吃饭,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身体的需要,而是情绪的需要。
比如,在特别生气、沮丧时,你会怎么做?是不是经常会暴饮暴食?在特别开心愉快时,你往往也会用一顿美餐奖励自己。
拿我举例:这周我完成了一台手术。这台手术很有难度,我觉得自己做得挺成功的,于是,下班后,我就找了一个餐厅美美地吃了一顿。
2.人类的三重大脑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会出现情绪进食的情况呢?这跟我们的大脑发育有关。
根据先后顺序,人的大脑在演化的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最先出现的大脑叫作爬行动物脑,主要位于后脑勺。它跟我们的基本生理活动和本能相关,比如呼吸、心跳、食欲、性欲,都由爬行动物脑负责。
其次出现的大脑叫作哺乳脑,也叫情绪脑,位于大脑中间。这时,人就开始出现情绪了。
最后出现的大脑叫作理性脑,主要位于前额。理性脑主要负责对环境的理性分析,包括控制我们的冲动。
当这三个脑协调平衡时,人的本能、情感和思想就会协调一致。爬行动物脑会接收到身体的饥饿感和饱腹感,然后把它传递给情绪脑;接着,情绪脑经过情绪加工之后,再传给理性脑;最后,由理性脑决定吃什么和吃多少。但是,如果情绪脑没有传达原意,而是掺杂了生气、高兴等情绪,那么,就可能会导致情绪化进食,比如,什么都不吃,或者暴饮暴食。
大多数靠节食减肥的人会形成一个节食减肥线路图:先是产生减肥的欲望,然后忍饥挨饿,接着意志力下降,最后暴饮暴食,体重反弹。由此,很多人都陷入这个怪圈的循环中。这也是节食减肥不成功的一个原因。
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者回顾分析了31项来自世界各地有关节食减肥的文献,他们发现,对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节食减肥意味着增重。而且节食的程度越大,增重越厉害,也就是体重反弹得越厉害。这就像一个弹簧,你把它压得越厉害,它反跳得越高。因此,无论是对减肥效果,还是对我们的身体,节食减肥都是一个不好的方式。
而作者提出的“与食物合作”,就是在我们充分理解和尊重身体信号的前提下,由爬行动物脑发出饥饿信号,情绪脑如实传达,然后理性脑进行分析和判断决定我们什么时候吃、吃什么,最终这三重大脑达成协调一致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自然的身体状态。
二、了解你的饮食个性
在讲如何成为与食物合作者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哪些不健康的饮食个性。
饮食就和穿衣打扮一样,它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饮食个性影响着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作者总结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不健康的饮食个性,分别是:谨慎派、苛刻派和随意派。
有时候,同一个人身上会出现两种以上的饮食个性,但每个阶段一般只由一种饮食个性主导。比如,有一位律师,在工作不忙时,表现出的是谨慎派,但是,一旦工作特别忙碌,立刻就变成了随性派。
1.谨慎饮食派:对吃什么食物特别警觉
第一种饮食个性:谨慎饮食派。它最大的特点是吃饭跟玩扫雷的电脑游戏一样。对吃进嘴里的每一口食物是否健康、含有多少卡路里,他们都要求非常精准。
我有好多朋友都是谨慎饮食派。他们经常把每天,甚至每顿饭吃的每道菜的热量全都贴在朋友圈。谨慎饮食派看起来好像挺健康,其实,它已经破坏了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对谨慎饮食派的人来说,他们这么注重饮食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时候,是为了在周末,或者和朋友聚会时,能美美地吃上一顿。但是,不要忘了,我们每年有104天周末,以及数不清的聚会,所以谨慎饮食派的人也会出现暴饮暴食、体重反弹的情况。
2.苛刻饮食派:简直把节食当成了事业
第二种饮食个性:苛刻派。苛刻派和谨慎饮食派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对任何食物的考量完全是为了减肥,和健康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苛刻饮食派的人更容易在挨饿和暴饮暴食之间来回切换。
由于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风格,很多时候,他们的体重就会反弹,从而感到沮丧。接着,又因为减肥不成功,苛刻饮食派的人还会尝试一些比较极端的减肥方法。比如,尝试各种各样的减肥药,有的人甚至会去抠嗓子眼催吐。
大家知道这么做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危害吗?如果长时间靠催吐减肥,慢慢地,你的身体会建立一个错误的条件反射,就是一吃东西就吐出来。它可能会导致一个严重的疾病,叫作神经性厌食症。
在此,我想提醒大家,大家千万不要尝试这样的减肥方式。严重的情况,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3.随性饮食派:漫不经心的无意识饮食者
第三种饮食个性:随意派。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吃饭真的太随意了,而且他们吃饭时,往往还会做其他事情。
随意饮食派包括这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混乱型。这类人往往会把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吃饭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随便到不能再随便的事。对吃饭,他们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方便”。因此,他们经常会在快餐店、便利店随便吃点东西,甚至煮包快餐食品当作一顿饭。
我认识好多职场精英、成功人士都是混乱型的随意派。很多时候,他们工作了好长时间才想起吃饭,或者到饿得不行、饿到胃痉挛了,才想起还没吃饭。
第二种类型和第一种正好相反,叫作来者不拒型。这类人完全对食物没有抵抗力,有时,即便吃饱了,甚至吃撑了,但只要看到美食,就忍不住再尝一口。有的人去洗手间时,在途中看见糖果,还要抓一把放在兜里。
第三种类型叫作绝不浪费型。你看,很多人的父母往往都是这个类型。他们早前可能经历过条件比较艰苦的时期,所以,看不得浪费。即便他们已经吃不下东西了,但只要看到盘子里有剩饭剩菜,也一定要把它们吃掉。
说个不太好意思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绝不浪费型。所以,我现在开始有一点体重的“中年危机”了。
第四种类型叫作情绪大过天型。对这类人来说,食物已经不是食物了,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发泄情绪的工具。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绪,比如高兴、生气,或者觉得压力很大,他们都靠吃饭和美食发泄情绪。
知道这几种饮食类型之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风格对号入座。不管你是哪种饮食风格,请记住,这些饮食风格都不太健康,有可能会对我们的体形和健康带来损害。
三、“与食物合作”的五个阶段
那怎么避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何摒弃节食减肥实现“与食物合作”呢?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作者提出的“与食物合作”的十个原则。
在讲十个原则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做到与食物合作会经历的五个阶段。
节食减肥的人,只要有一餐饭没按原本的规划吃,心里就会充满内疚感,但是,对“与食物合作”的人来说,这种内疚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与食物合作”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它就像基金投资,不会因为一只股票每天的涨跌让人烦恼,我们要相信,只要投资策略正确,最终会获得回报。下面,我们来讲讲这五个阶段。
1.对节食的绝望,是开始“与食物合作”的良机
第一个阶段叫作绝望是新的开始。因为很多节食减肥的人会出现体重反弹,所以,他们有时会感到绝望。此外,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有的人已经逐渐模糊了自己的饱胀感、饥饿感。但不要太气馁,作者说,绝望的时候,往往就是“与食物合作”的开始。
2.探索:与食物和平相处,吃得满意
第二个阶段叫作探索。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身体会变得高度敏感。我们的身体内部那些被压抑许久的信号,比如饥饿、饱胀,甚至味蕾,都会重新打开。这个阶段有点像新手开车。在刚开车时,我们的心里都会默念每个动作:插钥匙、点火、松手刹、戴上安全带、调好反光镜、踩油门。
为什么我们会在心里默念每个环节?这意味着,我们在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习惯。在这个阶段,有一件事特别重要,就是一定要让自己吃得满意。只有真正吃得满意的人,才不会在停止进食以后,还到处去搜索吃的,吃个不停。所以,这个阶段的目的,就是要筛选出哪些食物我们想吃、哪些食物我们不喜欢吃。
3.让“与食物合作”的习惯成为必然
第三个阶段叫作让习惯成为必然。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身体会经历第一次觉醒。你会感受到身体内部的智慧被唤醒,会有一些全新的体验,比如知道吃什么、不吃什么;而且你能特别敏锐地感觉到,什么时候是生理性的饥饿,什么时候是情绪上的饥饿。
4.形成健康舒适的饮食风格
第四个阶段叫作找到自己的风格。在这个阶段,我们之前积累的经验都会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时,我们能自然而然地选择那些对身体好的食物,而且你吃这些食物,并不是因为它该吃,而是因为你的身体觉得,它们让你的感觉更好。由此,你会形成自己的饮食风格。
5.成为“与食物合作者”并珍惜它带来的愉悦
第五个阶段叫作珍惜愉悦。如果到了这个阶段,恭喜你,你已经唤醒了自己的内在智慧,成为了一个真正“与食物合作”的人。这时,你能更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吃、应该吃什么、什么时候吃饱、什么时候停止进食。因此,除了健康有所提升,你会发现,慢慢地,你的体重也维持在了自然健康的状态。
四、“与食物合作”的十个原则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与食物合作”的十个原则。
1.摒弃节食心态
第一个原则:摒弃节食者心态。假如你依旧觉得靠节食可以减肥,那你就很难成为一个“与食物合作”的人。因为这种节食心态会影响我们与食物的关系。
我们怎么做到摒弃节食心态呢?有两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发自内心地承认节食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关于节食减肥有一个词,叫作“节食者困境”。什么意思?之前,我们也提到,一个人对自己的体形不满意产生了瘦身欲望,然后开始忍饥挨饿地减肥,减着减着,意志力慢慢下降,接着忍不住暴饮暴食,最后发现,体重反弹得更厉害了。于是,他又开始新一轮的节食减肥、暴饮暴食,接着是体重反弹,由此陷入这个怪圈中循环往复。这个怪圈就叫作“节食者困境”。
人为什么会出现“节食者困境”呢?它是有科学依据的。
对现代人来说,我们之所以能存活到现在,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有一项本能,就是能储存脂肪应对饥荒。
在食物贫瘠时期,对我们的祖先来说,适者生存就意味着“胖者生存”,就是体内有足够脂肪的人,才能够熬过饥荒。虽然现在大家的物资已经非常丰盈,但是,我们依旧具备这种储存脂肪抵抗饥荒的基因。所以,如果长时间忍饥挨饿,你的身体会错误地认为你食物匮乏,那么储备脂肪的能力就会变得更强。因此,忍饥挨饿的时间越长,体重越难减下去,而且反弹得越厉害。
此外,有人可能会问:我不忍饥挨饿,而是吃一些低卡路里的食物、套餐行不行?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低卡路里饮食,他体内合成脂肪的酶素会翻倍。所以,无论是忍饥挨饿,还是低卡路里饮食,都对健康和减肥不利。
第二,抛弃节食工具。其中最常见的工具是什么?就是体重秤。我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有体重秤,包括我也有。
当然,我觉得能监测体重也不失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家要知道秤会引发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它会让人产生沮丧感、挫败感。
作者举了一个她的患者的例子。康妮大概40岁,是个肥胖患者,后来到作者这里尝试“与食物合作”的训练。她已经坚持了好几个月,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突然有一天,她就想上秤看看到底减了多少、效果怎么样。当她踩到秤上,数字蹦出来的一瞬间,她就崩溃了。
为什么?因为秤上显示的数字和她的理想数字相差甚远。于是,她觉得,之前的努力全部都白费了。接着,她又开始暴饮暴食,重新回到“节食者困境”的怪圈中。
这就是秤的第一个危害,容易让我们产生沮丧情绪,从而重返“节食者困境”。
另一个问题是,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的身体状况。有的时候,你以为体重减了一斤,但是这一斤体重并不等于一斤脂肪,更多的时候,减的是水。这就像我们买了一斤牛肉,但它只能反映肉的重量,并不能反映其肥肉和瘦肉的比例。
2.尊重自己的饥饿感
第二个原则:尊重自己的饥饿感。长期节食的人,其实就是挨饿的人。
二战期间,有一位学者发起了一项饥饿研究。他找来了32名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测试。
前三个月,他们可以尽可能地进食,每天平均摄入大概3492卡路里的热量。接下来的六个月,他们每个人被要求减去19%~28%的体重,卡路里摄入减少近一半,平均每天1570卡路里。
通过这种半饥饿研究,得到的结果令人吃惊,因为它和长期节食的症状相似。有哪些表现呢?第一,这些被研究者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了40%。第二,他们更加迷恋食物,更多地谈论食物,甚至去收集食谱。第三,他们的饮食方式发生了改变,有的人完全不吃,有的人暴饮暴食,有的人喜欢玩食物,一顿饭要吃两个小时。
研究结束以后,他们发现,这些受试者在被允许重新进食后,平均花费了五个月,才让饮食恢复正常。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饥饿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这么强烈的影响?
我们都听说过“马斯洛需求理论”,就是一个金字塔的形状,最底层是我们的基本需求,然后需求一层一层地往上叠加。这些需求的基础,就是人类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求。而食物就是一个最基本的需求,这绝不是偶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如果人出现了饥饿状态,我们的身体就会分泌各种各样的激素,让我们产生觅食冲动。这种觅食冲动和人的意志力没有关系,它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冲动。所以,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时,他就像一个短跑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随时准备着听发令枪响起,只要枪声一响,他立刻如离弦的箭一样跑出去。因此,长时间饥饿的人就会随时随地想着,怎么才能填饱肚子。
很多人减肥还会尝试“断碳水减肥法”。人为什么会对碳水化合物有这么强烈的需求呢?这跟我们大脑分泌的一种神经肽有关。当一个人缺少碳水化合物时,大脑就会加速分泌一种Y型神经肽,它会让人产生想吃甜食、碳水的冲动。为什么?因为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且有效的能量供应源,它的供能效率是脂肪的两倍。
所以,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吃碳水,那么身体就会分解蛋白质。而蛋白质是人体的宝贵原料,我们的身体,小到一个细胞,大到一个器官,甚至是激素、生命活动所需的酶,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如果人体蛋白质被消耗太多,那身体一定会出问题。这就好比一栋房子的房顶塌了一部分,有人给了一堆木头补房子,但你却把这堆木头当柴火烧了,那么,时间久了,房子自然就会坍塌。因此,长时间断碳水是对身体危害非常大的一种减肥方法,大家一定要注意。
有一个曲奇饼实验:把一个饥肠辘辘的小朋友和一盒曲奇饼关在一个房间,然后告诉他只能吃一块曲奇饼,接着你离开房间。等你回来时,他已经把所有的曲奇饼吃光,而且舔得连渣都不剩。但假如这个小朋友本身不饿,而且他知道自己可以随时吃到曲奇饼,那么,你再对他提这个要求,你会发现,他很容易控制自己对曲奇饼的欲望。所以,不处于饥饿状态有助于我们控制对食物的欲望。
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尊重饥饿感?告诉大家两个方式:第一,在醒着的五个小时之内进食。怎么得到这个数据的呢?我们肝脏里储备的糖原大概3~6小时会耗尽,这时人会饿,就要去吃饭补充肝糖原。如果人超过五个小时不进食,往往会觉得特别饿,也就容易出现暴饮暴食。第二,尽可能在轻度饥饿时进食,不要等饿极了才吃饭。
你可以这么做:找一张纸做个简单的表格,在表格上标出0分~10分。0分代表极度饥饿,10分代表非常撑,5分代表中间状态。通常是在3分左右进食,不要等到特别饿再进食。
以上提到的两点会帮助大家做到尊重饥饿感。
3.与食物和平相处
第三个原则:与食物和平相处。在这个原则里,首先,我们要学会避免“食物缺失陷阱”。什么是“食物缺失陷阱”?很多靠忍饥挨饿减肥的人,都会刻意规定哪些食物不能吃。而其中有好多食物都是他特别喜欢的,比如,蛋糕、巧克力、冰激淋。这一点可能大家都很像。但是,你知道吗,如果你越是限制某样事物,你对这个事物的渴望就越强烈。
如果我们长时间处于食物缺失的状态,就可能会出现“跷跷板综合征”。什么意思?就是一个跷跷板,一头叫作缺失感,一头叫作愧疚感。随着一样食物被禁止的时间越来越久,这个缺失感慢慢地上升,上升到顶点,然后你忍不住偷吃一口,一偷吃,又开始越吃越多,然后你的愧疚感又会慢慢地上升。这样一上一下,你就会陷入两个极端状态的循环之中,这就叫作“跷跷板综合征”。
怎么打破“跷跷板综合征”呢?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一头的缺失感消失。为什么?这就好像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一个小朋友不玩了,另一个小朋友也就玩不了了。
所以,在这个原则中,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我们要学会让自己无条件进食。提出这个观点,可能会让很多人吃惊,因为它和我们所知道的一些饮食观点相悖。
但是,事实是什么呢?当你被允许无条件进食时,你会发现,这个食物对你的吸引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生日蛋糕。小时候,我们都特别盼望吃生日蛋糕,因为生日蛋糕只有过生日能吃到。但是,现在大家不像以前那样喜欢生日蛋糕了,大多只是为了一个仪式感。你看,每次过生日,我都会买一个尽可能小的蛋糕。这是因为当你能轻易地吃到生日蛋糕时,它对你的吸引力反而下降了。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无条件地进食,那控制不住吃得特别多怎么办?其实,大家不用过于担心。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吃自助餐的经历。你去一个酒店的自助餐厅,第一天你看到很多美食,每一样食物都想尝一下,然后你把盘子堆得满满的;但是,到了第二天,你就会针对性地吃几样比较喜欢的食物;到了最后一天,你可能会觉得这些食物对你没有吸引力了,可能只会挑几样简单的蔬菜、水果吃一吃。
因此,允许自己无条件地进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重新建立我们的饮食经历。而这种饮食经历不是从课本上学习到的,而是靠我们一口一口吃体会到的。
大家记住一句话:让一个人停止进食的方式,就是允许他真正地进食。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与食物和平相处?作者说,有这么几个步骤:
一,注意对你有吸引力的食物。你可以列张清单,把这些食物都写在上面。
二,在吃了的食物上打钩,在一直禁止的食物上画圈。
三,允许自己吃清单上某种禁忌食物,而且去菜市场买回这种食物,或者去餐厅点这道菜。
四,检查这种食物尝起来是否跟你想象中的一样好吃。如果真的很好吃,就允许自己以后继续吃它。
五,确保厨房里有这样的食物。因为你知道想吃就可以吃到。如果你觉得这样做有点吓人,那么,你想吃时就去餐馆点这个食物。
当然,让自己无条件进食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在尊重自己的饥饿感和饱胀感的指导下进食。
4.赶走“食物警察”
第四个原则:赶走“食物警察”。什么是“食物警察”?它是我们长期形成的进食规则的总和。这些规则来源于书本、新闻,甚至是我们在亲朋好友那里学到的经验。
其实,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食物警察”。吃饭的时候,它会不由自主地蹦出来影响我们的饮食行为。
“食物警察”带来的最大害处,就是它会破坏我们和食物的关系,让我们和食物处于一种交战状态。比如,我想大家都有这种经历,你可能会说“晚上我不能吃太多主食,因为一定会长胖”,或者“我今天超重了,不能吃巧克力、不能吃冰激凌”。
怎么赶走“食物警察”?有一个方法叫作进行自我对话。
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你是一个节食减肥数周的人,有一天到外婆家,发现厨房里有美味的蛋糕,你非常想吃。这时,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想法呢?你会想:在过去几周,我都严格执行减肥计划,没吃冰激淋,也没吃蛋糕,但是,我真的好想吃一块外婆的蛋糕。但是,我怕一开始吃又停不下嘴。那怎么办呢?你对自己说,或许只吃一块就行了。于是,你的行为是吃了一块蛋糕。
此时,你的心里立刻出现新的想法:我干了蠢事,我怎么这么缺乏意志力?你的内心充满了失望、悲伤,甚至绝望。接下来的典型行为是,你慢慢地拿起第二块蛋糕吃下去,再拿起第三块蛋糕吃下去,直到吃完所有蛋糕。这就是“食物警察”带给我们的想法,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看待它。
比如,你看到外婆家的蛋糕,你心里想:我很高兴放弃了节食,现在我真的好想吃一块蛋糕。于是,你的做法是吃了一块蛋糕,感受到了美味,你觉得,吃一块就满足了。这时,你的感受是什么?是愉悦和满足。接着,你没有继续吃盘子里剩下的蛋糕,而是把盘子放在了厨房里,很好地控制住了继续想吃的欲望。
如果大家还不理解,我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解释一下赶走“食物警察”的重要性。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她的年龄比我大几岁。她非常优雅,无论长相还是体形,都保持得特别好。最让人气愤的是她还特别爱吃甜食。每次我跟她一起吃饭,她面前总是放着一杯咖啡、一块奶油蛋糕,或者一块甜得发腻的饼干。
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问她,我说:“你这么喜欢吃甜食,怎么能保持这么瘦?”
她笑了笑跟我说了一句话,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她说:“我从来不会限制自己吃任何美食,但是,我从来没有吃完过一整块蛋糕,或者一块饼干。当我吃这些美食的时候,第一口下去,我对美食的渴望已经满足了70%~80%,接下来,我就能够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不过多地进食了。”
大家看见了吗?不要让“食物警察”对食物有评判,有助于我们控制进食的量和欲望。它让你既能享受美味,同时,也不至于让你吃得太多导致懊悔。
所以,赶走“食物警察”,就是我们要学会“向灰色看齐”。什么意思?在“食物警察”的世界里,非黑即白,要么全吃,要么都不吃。其实,我们应该学习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什么东西都可以吃一点,但是都不要吃太多,这就是“向灰色看齐”,是一种饮食智慧。
5.感受自己的“吃饱感”
第五个原则:感受自己的“吃饱感”。就我个人而言,这个原则对我帮助最大。在现代生活中,大多数人的这种感觉已经很模糊了。如果要描述我们吃饭的感觉,通常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饿得要死,一个是撑得要死。而吃得刚好的感觉很难找到。如果你找不到这种感觉,就很难做到真正的“与食物合作”。
我们怎么找到自己的“吃饱感”?有这么几个建议。
第一,吃饭的过程中休息一会儿,也叫小憩一下。当然,这种休息并不是停止进食,而是像足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是让运动员和教练重新调整计划的。同样,在吃饭时,稍微地休息几分钟,有助于我们的身体更好地感受吃饱的感觉。
第二,专心进食。其实,人很难同时做几件事还能保持注意力集中。
有一位律师平常工作非常忙,吃饭时,总在看工作简报,不知不觉就吃多了。直到有一天,他反应过来,觉得这个方式太不好了。于是,吃饭的时候,他就开始专心地吃。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吃饭的量变少了。这是因为专心吃饭能更好地感受到饱腹感,从而能在更恰当的时机停止进食。
第三,小心空气食物。什么是空气食物?像爆米花、膨化饼干、米糕。这些食物体积比较大、富含空气,不太扛饿。如果靠空气食物填饱肚子,往往会吃得很多。
上面这三个方法,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吃饱感”。
6.发现满足因子
第六个原则:发现满足因子。这一点,我们的邻国日本做得非常好。日本把愉悦感作为吃饭的首要目的之一。你看,日料店即便菜量很少,但做得非常精致。它不单是味觉上带给你享受,也会在其他感官上带给你享受。所以,把愉悦感当作吃饭的一个目标,会帮助我们找到满足因子。
我们如何找到饮食的愉悦感,有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问自己真正想吃什么。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40岁的女性,叫作詹妮弗。小时候,她一直被父母告知要节食,千万不要吃太多。非常不幸,后来,她变成了一个肥胖者。
她到作者这里寻求帮助。作者让她做什么呢?作者让她在一张纸上列出十种最想吃的食物,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她需要做的事,就是尽可能无条件地吃这些食物。
当詹妮弗被允许无条件地吃喜欢的食物时,她突然发现,这些食物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甚至有一天晚上,她只吃了一勺冰激凌,就不想再吃任何东西了。从那时开始,她就开始真正地变成了一位“与食物合作者”。她意识到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吃太多没有意义,因为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
第二步:发现味觉的喜好。你要慢慢地吃饭,细细地品味食物带来的感官享受。
有一个概念叫作“正念饮食”。这是一种有意识活动参与的饮食方式。
之前,樊登老师提到金惟纯先生的例子。金惟纯先生是中国台湾的商业才子,也是一位修行者和非常有智慧的长者。
有一次,他跟樊老师提到,他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开悟的饮食体验。有一天,下班回家,他的太太做了一碗面,就是非常普通的家常面,但是,当他专注地吃面时,他说,那一口下去,感觉自己的整个味蕾全都打开了,甚至让人想流泪。
如果我们能专注地吃每一口食物,并且感受它,这对我们也是一种修炼。
第三步:让自己的饮食经历更愉快。首先,我们要在轻微饥饿时吃饭,不要等到饿极了才去吃。
此外,如果有条件,尽可能在环境好的地方进食。
第四步:不要拘泥。作者说,大家可以记住一句座右铭:如果不喜欢就不要吃,如果喜欢就去品尝。做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与食物合作者”。
最后一步:检查味道尝起来还好吗。具体的做法,就是吃第一口时,感受并且品评一下味道怎么样,然后中途停下来再品评一下,到最后一口时再品评一下。你会发现,这个分数越来越低。这不仅会让你充分地体验食物带来的愉悦,也能让你更容易感受到吃饱的感觉。
以上这些步骤将有助于我们找到满足因子。
7.不要用食物应付情绪问题
第七个原则:不要用食物应对情绪问题。就像我们开篇讲的,有时,饮食带有很强烈的情绪色彩。
引起食欲的情绪很多,开心、快乐、生气、沮丧都会引起我们的进食冲动。
不饿时,人们进食的情绪诱因,比较重要和常见有这么几个:
一个是无聊。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些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重复抄写同一封信,另一组进行开创性思维的写作,比如小说、散文、诗歌。每个大学生边上都放一袋饼干,计算谁吃的多。结果当然是第一组吃的最多。因为吃东西成了他们打发无聊行为的方式。
另一个是压力。特别是处于慢性压力时,人体内会分泌压力激素。压力激素主要指的是皮质醇。临床上,有些人由于病情需要长期服用这种激素药物,然后会出现满月脸、水牛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皮质醇水平过高,会影响人体脂肪的重新分布。所以,它对我们的体态和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那我们要如何应对这些情绪呢?有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问自己是生理上饿了吗。这种自我提问有助于我们区分生理饥饿和情绪导致的心理饥饿。如果你发现自己不是生理饥饿,而是情绪问题,可以找一张纸写下自己的情绪。当你把情绪写下来时,就能更理性地看待它。
另外,你也可以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家人倾诉情绪。
二,问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有一位撰稿人,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写作到凌晨。凌晨三点时,她有一个习惯,就是要吃一大盒冰激凌。后来,她突然发现,她真正的需求不是饿了要吃东西,而是想休息,而吃冰激凌不能满足她的需求。所以,她就摒弃了吃冰激淋的习惯,直接去睡觉了。这样,她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三,学会说“麻烦你……”寻求帮助。研究发现,很多超重的孩子很少说“麻烦你”,很少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们要靠吃饭、吃东西缓解压力。
有一位全职妈妈经常暴饮暴食,尤其是她特别累的时候。于是,她就反思自己的状态,她发现,每当想吃东西时,都是她很烦躁,特别想拥有一段自己的时光时。所以,她就跟她先生说“能不能麻烦你每天给我30分钟,这段时间你来带孩子,让我独处一会儿”。当她说出“麻烦你”解决了这个需求之后,她也就减少了摄食的行为。
此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可以转移注意力。比如,可以去看电影、跳舞,或者找朋友去散步。
8.尊重自己的身体
第八个原则:尊重自己的身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版型,我们没有必要用别人的体形要求自己。这就像我穿的是44码鞋,但你让我穿38码,那我就是穿不进去。
现代社会中,大家形容一个人体型标不标准,通常会用到一个指数,就是身高和体重的比例,英文缩写为BMI(身体质量指数)。大家都会用BMI来评判体型标不标准。但是,BMI有一个缺点,就是它不能反映我们身体内在的构成。比如,运动员肌肉量大、脂肪量低,所以,肌肉密度更高,BMI就高。其实,他们的体态非常健康、健美。
耶鲁大学的肥胖问题专家布劳内尔提出,如果忽略了健康水平,只是一味强调BMI,很可能会带来问题。所以,大家不要过于追求BMI这个数字,我们要更综合地考虑身体状况和身体构成。
9.锻炼——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棒
第九个原则:锻炼——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棒。节食减肥的人缺少锻炼欲望,也没有过多的能量锻炼。即便去锻炼,他们的目的也是减肥。而一个真正有锻炼习惯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减肥,而是追求锻炼的愉悦感和精力充沛的感觉。
我们如何突破这种锻炼的障碍,让自己真正享受锻炼?
第一,注重锻炼带来的感受,不要把减肥当成锻炼的目的。
第二,把锻炼变得日常化。在这一点上,我想提一下俞敏洪老师。
有人问:“俞老师, 您今年都60岁了,怎么能保持这么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健康的体态呢?”
俞老师说:“我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走15000步,但有时工作太忙了。怎么办呢?我在办公室每隔一个小时就站起来没有任何规律地、胡乱地扭动身体。”
虽然看起来有点滑稽,但在这种运动过程中,他疏络了经脉,让气血运行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把锻炼和日常结合在了一起。
第三,我们来看看美国运动医学会的建议。它说,所有健康成年人的健身计划,都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力量训练和拉伸练习。具体是: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力量训练;把每一处主要肌肉群的8~10个训练动作重复8~12遍;每周至少花2~3天进行拉伸。
所以,大家要把锻炼变成生活中的一种享受,这样我们不但能拥有健康,还能拥有更好的体态。
10.尊重自己的健康——营养均衡
第十个原则,也是最后一个原则,叫作尊重自己的健康。
有一个理论叫作“法式悖论”。什么意思?法国这个国家特别有意思,它的人均乳脂肪(奶油、黄油等)摄入量,是所有工业国家里最高的,但是和其他工业国家相比,比如和美国相比,法国人的体形更瘦、寿命更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更低。这个现象被称为“法式悖论”。
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法国人和饮食的关系非常好。他们会把每餐饭当成真正的享受和愉快的体验。当你把每餐饭当作享受进行时,第一,你不会吃得特别多,第二,怀着特别愉悦的心情吃,会让人的身体状态变得更好。
其实,有时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并不代表不健康。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待饮食的态度。这就像之前我们讲的压力,同样是压力,慢性压力会对人产生健康危害,但假如用一种更积极的方式看待压力,把它当作一个激发潜能的动力,人反而会表现出更加健康的状态。而这样的观点在饮食中也存在。因此,大家在注重饮食健康的同时,不妨多留意一下我们的饮食态度。
怎么调整我们的饮食态度呢?有两个建议:
第一,注重食物的味道。我非常笃信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味蕾是我们身体最好的导师,它知道我们身体需要什么。如果觉得一个食物特别好吃,往往代表身体需要这个食物。如果某段时间特别想吃某样东西,也代表我们的身体可能需要这样的东西。所以,要做到尊重自己的健康,我们要忠实于自己的味蕾,选择一些我们觉得好吃的东西。
第二,注意食物的质与量。采取中庸之道,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比如,拿一个盘子把它分成两部分:一半放谷类等碳水化合物,当然,我指的并不是大米和白面,也可以是一些粗粮,像小米、红薯、燕麦;另一半盘子把它再分成两部分,其中三分之二放蔬菜和水果,三分之一放肉类等蛋白质。如果按照这种配比,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口味搭配不同食材,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饮食结构。
五、培养孩子成为“与食物合作者”
介绍完了“与食物合作”的十个原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我们了解一下如何教孩子吃饭。对家长来说,有时让孩子吃饭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怎么引导。
1.相信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一点,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要相信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实,孩子天生就是“与食物合作者”。很多孩子为什么会偏食,特别喜欢吃某些东西?这可能就是因为他们靠自己的直觉吃饭,想吃的东西是他们需要的。
2.成为孩子的榜样
第二点,家长要起到示范作用。请注意,这个示范一定要做得多,说得少。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有个朋友特别爱喝酒,甚至到了酗酒的程度。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爱喝酒,他说,这跟他爸爸有关。他爸爸是一个挺严重的酗酒者,而且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每天吃饭时,他爸爸一边喝酒,一边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以后不能喝酒”。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说得多,做得少的父亲。
3.当孩子渴时,给他喝水而非果汁
第三点,当孩子渴了的时候,尽可能给他喝水,而不是给他喝果汁。首先,果汁糖分比较高,其次,容易增加饱腹感,到真正吃饭时会让他觉得不饿。
4.早点告诉孩子营养的力量
第四点,早些告诉孩子营养的力量。当然,这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我们要尽可能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不要说“这里面含有丰富的钙质、蛋白质、氨基酸”,他们听不懂,可以说“多喝点牛奶,你能长得更高,它让你的骨头长得更结实”。这样能在孩子心中埋下健康的种子,早晚有一天,它们会生根发芽。
5.为孩子准备营养均衡的饭菜
还有一点,就是每餐饭菜的种类不要太少。有时,孩子可能不喜欢吃某样菜,如果菜的种类很多,那他可以通过吃其他的菜补充营养、完善营养。
最后,还是那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与食物合作者”。
好了,这就是本书解读的全部内容。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节食减肥不可取,因为它不仅影响健康,而且它不起作用,反而容易让人越减越肥。
营销领域有个词叫作“饥饿营销”,就是商家会通过营造稀缺的假象,让消费者更渴望获得这个商品,从而达到销售暴涨的目的。其实,这和通过节食减肥,最终越减越肥的原理相似。食物的匮乏会让我们的身体更加渴望食物,最后出现暴饮暴食的反弹现象。
此外,我们也学习了“与食物合作”的十个原则,希望大家能尝试着用起来: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尊重自己的身体,注重自然健康的体重,学会与食物和谐相处。千万不要被单一、偏颇的审美影响了我们对健康、自然的追求。我们爱美,也爱生活和健康。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有帮助,欢迎点击页面右上方的分享按钮,将本期内容分享给你的亲人和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