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没有更文,并不是没什么可写,也不是给懒惰找借口,而是上周感觉眼睛干涩,想是用眼过度,连眼眶都陷得深了,想起一位写手跟我说过:不管写与不写,生活应该是第一位的。于是,我暂且停下,但心里始终记着。
双十一前趁活动买了几本书,凑单时买了一本《断舍离》。其实关于断舍离的文章在知乎、简书等平台上看到过很多,看过之后也有些行动,但过后照旧买买买,衣柜始终是满的,心也被各种事情占的没有空隙。
最近再翻这本书,下决心对衣物进行“断舍离”,践行之后再看书,果然如其所说:
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通过“断舍离”,现在衣柜里目至所及的都是我可以轻松驾驭,穿着舒心、自在的衣物。三至四件常穿外套、六至七件毛衣、两三件格子衬衣,打开衣柜衣物清晰可见,且有间空。
断舍离”让我更清晰的了解适合自己的穿衣风格,也意识到长久以来自身的缺憾和问题。总是重复买类似的款式,过于深暗的色调影响到整体的感觉也显得过于沉闷,缺乏变换和生气儿。
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着手改变,当我为身体加上明亮的色调后,整个人的感觉立马变了,身心也开始愉悦起来。这就是色彩对人心理的暗示。
再也不头疼、不烦乱,不再为满柜的衣物怎么搭配而烦扰了,为我节省了不小的大脑空间,可以用在其它更重要的事情上了。
周国平曾说:“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鲁迅先生也曾说道:“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将“断舍离”衍生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同样的道理,让一切归于简单,更多的精力从外在转向内心,去除那些可有可无的,专注去做应该去做的。
你会发现,以前认为根本做不到的事,开始变得驾轻就熟了;以前不能接受的事,慢慢坦然处之了。
世界从此开阔了,心不躁了,人自在了,朝着想要的方向走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