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们课间聊天时,最多的话题便是:“我们班XXX笨死了,一道题我讲了N遍了,他还什么都不会,真是无可救药了”。此类的话题总是老师们共同的气愤点,每次说起,都会没完没了。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那些“熊孩子”补课。总是收效甚微。有时候真的很苦恼,总是在埋怨那些“熊孩子”为什么不知道好好学习?为什么不能体谅老师的苦心呢?本周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其中的《糊涂先生》这两首诗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总想着让学生体谅老师,而没想到自己变成小孩子呢?
陶先生的“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提醒我们:老师要变,变个小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才能当好这个孩子王;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的时候,才是孩子真正的老师。曾记得有一个学生,上课总是坐不住,老师提醒过不到两分钟就又开始玩,任课老师拿他没办法。有一次课间,我找到他问:“你平时干什么事的时候会一动不动?”“看动画片的时候,我最喜欢看动画片了。”“那老师上课的时候,你能不能试着像在看动画片,也一动不动的看老师在讲什么?”“我试试吧”。这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俩的对话,直到六年级快毕业的时候,在孩子给我的信里写出来,我才想起。孩子在信里感谢我当时跟他说的这些话,说就是因为老师让他把上课当做看电视,才改变了他好动的毛病。时隔多年,我没想到当时我的一句话能对孩子的影响那么大。
“小孩子懂什么?”总是挂在大人嘴边。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是再大无比的一个发明家。生下地一团漆黑,过不了几年,如果没有受过母亲、先生和老妈子的愚惑,便把一个世界看得水晶样的透明。他能把您问倒。这有什么羞耻?倘使您能完全回答小孩子的问题,便取得一百个博士的头衔也不为多” 想想:孩子刚踏入校门的时候,永远充满疑问,对一切充满好奇心,这是他求知的“动力”,然而,老师的不厌其烦和打压误导而使孩子渐渐失去了“好奇心”,学习的动力和创造的欲望也渐渐失去,有一部分孩子慢慢变成老师眼中的“熊孩子”。作为教师,如果学会保护和鼓励孩子的“问”,并引导他去寻找“答案”那么我们眼中的“熊孩子”会不会少一些呢?
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儿童园里无老翁;
老翁个个变儿童。
变儿童,
莫学孙悟空!
他在狮驼洞,
也曾变过小钻风。
小钻风,
脸儿模样般般像,
拖着一条尾巴儿两股红!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从现在开始,永远保持一颗不变的童心,既能使自己的日常生活充满童趣,也能使自己的教育生涯充满童趣。更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一段永远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