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完是一种很舒适的感觉,跟我之前的想像颇为不同。
在读这本书之前知道苏东坡一生颇为坎坷,尤其是最后的几年,远离亲人,生活拮据,很是不易。所以一直觉得会看到一段很纠心,不忍去读的故事,至少是一段凄苦的晚年生活。
然而,读完之后看到了一个物质生活贫瘠,精神生活富足的伟人饱满的一生。打心里觉得呼吸都是畅快无比的。
01书香门第
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就占了其中三席,一想起这个总是感叹基因的无比强大,但也不得不说环境的重要性。
苏东坡小的时候是不为生计发愁的孩子,家里有田产,有侍女,比一般的中产之家还要好一些。他必定有一个单纯而又快乐的童年。父亲严肃认真,虽无功名却是满腹文采,母亲也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他是在诗书的香气中长大,再加上卓越的天赋,成就了一代大文豪。
这种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在苏东坡的骨子里植入了善良,所以他日后高傲也好,潇洒也罢,始终把人间疾苦放在眼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02 眼里的忧愁
王安石变法之后,几乎所有高官大臣都已去职,形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苏东坡依然坚守心中的信义。他知道,这份坚持,即使不遭受大祸,被罢黜也是必然的。
因为知道新法的实施于民不利,只此一点,就足够让他飞蛾扑火了。
他在被贬谪后曾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为官,无不政绩斐然,也正是因为他拥有一颗真正为民之心。
他救济孤儿,疏通河道,为民求雨,开仓赈灾,设立医院,只要对百姓有利,他都愿意去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
但是,一人之力终是单薄。他看到新政之下的民间疾苦,饿殍遍野。他对抗官僚以救百姓,甚至发出”谁肯少助我者乎?“的悲凉一问。
他眼中的忧愁就是朝廷的暴政,百姓的不幸,然而这一切,他无力改变,忧愁沉在心头,与他那无与伦比的才华进行了碰撞,撞出了绚烂的华章。
这些精彩的文字,直抒胸臆,最后变成了敌人攻击他的利器。
03 苦中之乐
在他正放下官位带来的荣耀而真正的享受田园之乐时,又被委以重任回到朝堂之上。从那一刻起,他想逃离,离开这个阴冷黑暗之处,回到百姓之中,田野之上。
第二次遭受迫害之后,年过半百的苏东坡是被贬谪到广东高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然而,他在这里却享受到了人生之乐,还尝试寻求长生之法,用瑜伽之法修身养性。
生活还没有到最苦,他又被贬谪至海南岛,随他而行的只有他的小儿子。在那里,几间陋室,一贫如洗。但是,他和各个阶层的人做朋友,他这一生都是这样的。他参悟佛学,与各类人交谈,研究酿酒,制造文墨,注释古籍,整理诗词。他的每一天都是希望。
不管走到哪里,不管环境多么的艰苦,他一直有一颗乐观的心,以苦为乐,谁可奈之何?
因为他的善举,因为他的才华,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他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他的朋友、邻居甚至当地的官员都是不允许他挨饿受冻的。很多官员甚至因为善待逆境中的苏东坡而被贬谪,由此可见他的政敌与其说是痛恨他,倒不如说是害怕他,害怕他身上的光辉照出自己的污浊。
一生颠沛流离中,苏东坡身边都有爱他的人陪伴着。与弟弟一生亦兄亦友亦知己的感情更是被无数人羡慕。他万劫归来的消息引起轰动,老百姓发自肺腑地在运河两岸真诚地欢迎他。所以,他的一生是富足的。
苏东坡一生坎坷多舛,然而,求仁得仁,又何怨?
正如书中最后一段话所说:”苏东坡已死,他和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