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喜欢涂鸦的缘故,所以有幸置身于邯郸市的各个文学群。诸如,邯郸作家群、邯郸文化之旅、邯郸散文沙龙群等。读书和写作犹如双胞胎,自然而然地,也拥有了几个读书群。“邯来书往读书会”就是其中之一。已然忘记了自己是通过何种渠道进入此群的了。在群里,虽发声不多,但关注着群里的一举一动。之所以关注,不只因为此群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图书馆创建的,更重要的是,这个群里不时会推出读书讲座的相关信息,而且,听说,读书会的负责人是个博闻强识的80后。
于是,就心心念念,想要“闯入”读书会,去向小辈学习。
那天,看到群里的一则通知,不日将要举行《苏东坡传》读书分享。分享人就是那个传说中的80后。
我欣喜万分。
前一段,为了创建“书香机关”,单位购置了一批图书。领导英明,指定这批图书归我管辖。我喜不自胜。近水楼台,贪婪咀嚼了橱中的部分书籍。其中,就有《苏东坡传》。
苏东坡,我常称之为“苏子”。虽已过了“追星”的年龄,可我还是不可救药地把他当作我的“精神之父”。放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假如他未娶,我未嫁,保准我会喜欢上他的。
欣喜之余,又不免有些惆怅。休息日,家事缠身,不知能否赶赴。
那天,当我处理完手头事务,匆匆赶到时,读书会已进行了一个小时。现场座无虚席。台上,一个年轻的身影侃侃而谈。台下,或惊奇,或疑虑,每一个眼神都充满渴望,每一个神态都投入异常。
我悄悄楔入,屏气凝神,调动了关于书本内容的所有记忆,与老师的讲述亦步亦趋。一个多小时,竟忽略了因站立而酸痛的双腿。
我常自诩为“读书人”,此时,我感到了自己的“小”。台前的他,不只是单单复述文本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路,以一条线索贯之,珠玉般圆润。也不单单是机械“拿来”,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使分享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半场分享,我醐醍灌顶,茅塞顿开。
之前,自己一直琢磨着做一个读书项目,但不知道从何入手。老师的课,无疑让我找到了范例。
在之后的讨论环节,书友们各抒己见,他不时点拨、评论,又让我见证了他的睿智和机敏。
半场讲座,我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张剑。剑露锋芒,帅气阳光。我看到他,与脑中的这两个词语不期而遇。
心有不甘。我向张剑老师索要了讲座的PPT和音频。至此,一个完整的讲座内容得以呈现。空闲时,我沉醉于张剑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述中,陶醉在苏子浩瀚的精神世界里,欲罢不能。
一直在为自己的“得寸进尺”感到不好意思。之后,再未听到张剑老师的讲座,但斗胆向老师索要了其他讲座的有关资料。张老师毫无保留,悉数相赠。之于我,除了感激,还是感激。我想,这应该是读书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有了范例,我便比葫芦画瓢,自己尝试着做一些分享。那次,备课时,我思路滞涩,极为烦恼。无奈之下,拨通了张剑老师的电话。我不清楚当时的张剑老师具体在做什么,但我能感觉他有事儿在忙。但他还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点拨我,直到一个完整顺畅的思路在我头脑中成型。电话时钟显示,16分钟。也许,如果没有我这通电话,他手头的事儿会进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吧!
我固执地认为,今天我能站在学校阶梯教室的讲台上,与老师们一起谈论《简 • 爱》,分享《老人与海》,探讨《爱的教育》,是和张剑老师的指教分不开的,是和“邯来书往读书会”的影响分不开的。
朱熹有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疑,“邯来书往读书会”是我这个半亩方塘的源头之水。
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这个繁华喧闹的世界里,我一直在努力缔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此进程中,我与张剑老师,与“邯来书往读书会”相遇,是我之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