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中旬,回老家去看望姥姥,跟家人聊天的时候小舅谈到了弟弟上学的问题。弟在老家附近的乡中读初二。说他不学习,上课不听,还谈了恋爱。小舅说,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他说“不想写,不想学”。当小舅问我该怎么办。我说:“要不然让他去打工,体会一下挣钱的辛苦。”小舅说,“A也去打工了,打工打得更不想上学了,还学会了抽烟喝酒。”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我知道,要让一个人做出改变,哪怕是一丁点都是不容易的,是要有一定的条件,要有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外部条件有不可控因素,关键的是,外部条件是通过内在因素才起作用的。也就是说,改变的根源在于他自己。
可是他的那扇自我意识之“门”是关着的,他意识不到为什么学习。
当家里的亲人寻求我的帮助时,我竟说不出所以然,更做不了任何事。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反思自己学习了这么多年,但遇到实际问题,我发现,我讲不明白,我感到现实情况的复杂性。
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一套“系统”,或者说都有各自的“活法”,如果我把我的思想强加给别人,是不现实的,还可能好心办坏事。
默然地想起了佛家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姿百态。
看人生百态,总会有人沉沦,也总会有人奋起,大多数人可能是在挣扎。
那段时间被这种无力感困扰了我好久,我问自己: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有所成就吗?是成功吗?很显然,并不是。
但是我相信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怀有美好的期待,那又该怎样平衡期待和现实,正确地去引导和教育孩子?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 范家小学的教育方式 》,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来自“得到”的《何帆报告》
何帆老师说这是他在2018年见过的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小学。
在范家小学看到孩子们和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老师们会情不自禁地拍拍孩子的脸蛋,孩子们会直接冲到老师的怀里去。
为什么说这所小学教育理念是先进的呢?
首先,范家小学都是小班教学。现在一个班最多也就七八个人。教室的前面是液晶黑板,学生会用平板电脑做数学题,墙上挂的都是孩子们的美术作品。
其次,范家小学采用的是项目制的教学。这就是我们都很推崇的芬兰的教育方式。在范家小学,一个工作坊会有不同年级的孩子共同参与。
而且,范家小学的学生们不会整天都坐在教室里上课,老师会常常带着同学们去做实地调研。比如学校会带着孩子们去看水电站是怎么发电的,去研究一个社区的历史等等,让孩子们接触到大自然。
在范家小学的布告栏里看到,他们对孩子们有哪些要求呢?
学生要有阅读的爱好,要能写一手漂亮的字。
能流利地朗读,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
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养成爱清洁的卫生习惯,至少要有两项体育爱好、一项艺术爱好。
最后才是课业发展良好。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想这个学校在哪?在北京还是在上海?是一所昂贵的国际学校吗?
都不是,它是一所山村寄宿小学。
在哪呢?就在四川省广元市宝轮镇,而且还要一小时车程才能到的大山深处。
据何帆老师说,范家小学很多学生的父母都离婚了,也有母亲患病的,比如抑郁症、精神疾病,都有。有的孩子自身存在缺陷,比如有聋哑儿童,也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即使家庭比较完整,大部分父母也因为外出打工,没有陪在孩子的身边。
所以,这些学生,无一例外都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可能很多人都认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良好的教育,长大之后肯定会有各种心理缺陷,甚至可能会成为社会问题。
可是,何帆老师说在范家小学看到的孩子都是非常阳光自信的。
没有一个孩子戴眼镜,没有霸凌事件,没有孩子之间的攀比。
最关键的打动我的是,何帆老师说,有几个孩子陪他去村里转,一路上孩子们都在讲他们自己的故事。
比如有一个女孩叫李竹,她家里很穷,也是住得离学校最远的孩子。从她的家里到学校要翻过一座山,走两个小时。但是李竹并没有抱怨家里生活条件差,她讲的反而是怎样心疼自己的妈妈。
这些孩子面对生活的不幸,早已经懂得既不抱怨,也不抗拒,比我们很多成年人活得还通透豁达。
虽然范家小学的孩子大多来自残破的家庭,但是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群自信乐观生活的孩子。
这又让我想起了那个我回答不了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在这篇文章中,何帆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
有个聋哑孩子,叫范俊。他的父母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校长和老师却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这个孩子有什么天分。
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画画,他的画也非常与众不同。所以他们就培养范俊画画。当学校办画展的时候,专门有一个范俊的画展,他的父母看了这个画展非常激动。也是因为这个画展,他的父母下定决心专门给范俊请了美术老师,开始认真地培养孩子。
何帆老师在范家小学看到了范俊同学的画,这孩子画画已经画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了。何帆老师非常喜欢他的画,忍不住买了他的画,据说,这是他第一次买艺术品啊。
除了老师的引导,孩子之间的交往也非常重要。
比如刚才我说的那个孩子李竹。她的班上有一个转学来的孩子和另外的一个孩子一直在闹别扭。老师还没有发话,李竹看不过去了。她花了很多时间,帮助这两个孩子沟通,结果呢?两个孩子变成了好朋友。
你看,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而范家小学呢,他们的交往完全是孩子自发的。
这些孩子的社会背景差别不大,所以就不会互相攀比,也不存在歧视和排斥。虽然孩子之间肯定会有矛盾,但是完全不生分。
这是我在2018年观察到的最好的教育创新。
你看,最弱的环境反而出现了突破口,对学习成绩不再有太多执念,反而卸下了包袱。
正是由于很多条件发生了变化,范家小学反而得天独厚,具有了独特的优势,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在山村小学出现了一个反转。
4. 未来的教育
你可能认为范家小学只是一个个例。老师说,这样的教育创新不只这一家。在河南的兰考、商丘、湖南的湘西、甘肃的平凉,还有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学校。
曾经担任过北大附中校长的康健老师说:“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最好的学校一定是在农村,是小规模学校。”
其实这些乡村小学在培养的是孩子们公共生活的能力。如果学校不重视孩子们的互动,不能构建出孩子们的共同体,那就很容易会出现包括霸凌在内的各种问题。
范家小学之所以能够把孩子们教得阳光自信,没有想象中那些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是因为成功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公共生活能力。孩子们去调研村里的历史,去和大人们做访谈,这些都直接锻炼了孩子们公共生活的能力。
范家小学就像一面镜子,也照出甚至我们教育中的很多问题。
绝路会变成生路,劣势会变成优势。
从范家村小学的教育方式中,我在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会生活的,健康的人吗?不辜负生命,不辜负有情?
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来看,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渺小而短暂,几乎很少有家族是传承了几百年仍然做出不朽功绩的,但是如果具体到我们每个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是有独特“天赋”的生命体。
就像中学课本里写的卖油翁,就卖油,这一项技能无人可敌,每个人都有他的伟大之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成就,每个人都可以练就不凡。
上帝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副牌,不在于手中的牌有多好,而是即使一副很糟的牌,也能把它打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