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公元1084年。
这一年是北宋元丰七年,在位的是一生胸怀改革梦想的宋神宗。
只是改革太难了,先有熙宁新法,后有元丰改制,但是结果都没有能够达到预期。
而改革变法的主将王安石,经历了两次被罢相,此时已是63岁高龄,退隐江宁(今江苏南京)多年,住于钟山附近的“半山园”。
这年7月的一天,王安石一反往常的生活节奏,身着便服,骑驴走了很远的一段路,到了河岸边一个停舟之处等候。
他在等一个人。
这个人却不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一定程度上,甚至可称为政敌。
这个人就是自黄州迁往汝州的苏轼。
不止是苏轼,包括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跟王安石都有过节。
王安石少年成名,不拘小节,我行我素,对苏洵的文章评价不高,而苏洵也不喜欢王安石的做派,“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就是说那些不近人情的人大多都会为祸天下。据说还写过一篇《辩奸论》来痛骂王安石。
而苏辙在参加制科考试(是由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难度很大)时通过了选拔,但是作为考官之一的王安石认为,苏辙写的对策偏袒宰相,一味攻击皇帝,有哗众取宠之嫌,因此迟迟不肯起草任命书,拖了一年之久。
不过王安石对制科考试同时录取的苏轼还是认可的,起草了任命书,大为称赞,“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
只是变法之后,就分属不同的阵营了。
王安石主张全盘改革,并追求思想一统,以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而苏轼对于新法及新学意见相左,多次上书交锋。
王安石觉得头大,为了清除变法的障碍,就安排人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于是苏轼自请出京,离开了是非之地。
结果苏轼在湖州任上,遇上了“乌台诗案”,新党从其诗文中挖掘讪谤皇帝和新法的词句,把他投入了御史台监狱,欲置其于死地。但许多朝臣也纷纷上书救援,而当时已经退隐江宁的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总算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在黄州,苏轼成为了苏东坡。
五年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幼儿不幸夭折。
而在这一年,立志改革的宋神宗郁郁而终。
王安石也在这一年大病一场。
很多人生感悟,并不能提前获取。
必须要经历过那些年,那些事。
苏轼写信给王安石,表达了想见一面的心意,王安石高兴地回复了。
虽然已经信件约定,但苏轼也没有想到王安石会亲来迎接,一时激动异常,帽子没戴,衣服也还没换,就跳下船来,拱手行礼道:“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
这就是文坛历史上著名的金陵之会。
这次相会,两人共游钟山,把酒唱和,“尽论古昔文字,闲即俱味禅悦” 。
王安石甚至劝苏轼就在钟山住下来,和他一起做伴。
苏轼写诗回答,早就想和你做邻居了。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8月临行前,王安石写了赠别诗送给苏轼,对身边夸奖苏轼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只是此一别后,王安石依旧归隐山间,直至第三年终老。
而苏轼,则还有一次回归朝堂的机会。
朝堂不是钟山。
苏轼又回复旧党身份。
王安石去世后,朝廷当时虽然旧党当政,但还是追赠王安石太傅之位,苏轼奉旨拟赠官制词,就是《王安石赠太傅制》,文章不长,后世多有争议,虽然赞美了王安石的文采人品,却隐有明褒暗贬之义。后来有江宁的官员上书朝廷提议以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廷,苏轼极力反对,多次上书差评王安石。
政见上,没有金陵之会。
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起用新党,苏轼又被贬惠州,再到儋州。
公元1101年,苏轼在北归途中病逝。
在之后的时代里,他们成为朝堂上的对立面,捧苏轼必黑王安石,抬高王安石必踩苏轼。
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他们是否相遇,做了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