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第三天,颈椎又发了,所以最只好打开《教师阅读地图》,学习一下什么叫做知性阅读。
所谓感性阅读,是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所谓知行阅读,是指带有研究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凭借逻辑和一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有知性阅读习惯的人,在范读浏览中也能够迅速抓住一本书的核心以及框架并开展对话反思。没有知性阅读习惯的人,即使在精读一本书并大量做笔记,也把握不住书籍的核心精髓,更不用说内在结构。对于专业发展而言,应该强调知性阅读,因为只有知性阅读,才能够真正提升一个教师的思维水平,增强他的反思能力。那么,如何训练知性阅读能力呢?在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阅读经典建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甚至可以考虑用不同颜色的笔密密麻麻的画出那些有着真知灼见的含金量高的句子,你当然可以写你的感想,但是对于经典来说,聆听是最重要的,你要读的,尽可能清楚作者所说的每一个意思,久而久之就会化为你的血肉,这样的阅读可以将我们从快餐式的阅读中拯救出来,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阅读是浪费时间,没有这样的阅读,锻炼,理解力很难达到真正的提升。
遗憾的是,一些人败给了自己的惰性,他们会因为惧怕改变而自我辩护,并最终放弃知性阅读,沉溺于咨询式阅读。
为什么要强调摘抄呢?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苦恼,因为电子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形成的阅读习惯,眼睛无法较长时间的停留的一些语段上总是很快的划过我们思维也无法集中,并且很快让想象的野马跑到另外的地方去了,因此,专注也是需要反复练习的,而摘抄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放弃了,这种方法,那你永远无法养成真正的深度阅读能力。前读后忘是许多人阅读的苦恼之一,而通过摘抄,我们对一本书的精华会印象更深,比便于日后反复的,翻阅,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的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聆听是前提,然后写下你的疑惑,写下实践中相关的问题,写下你最深的感受与思考,要坚定不移的相信,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批注是帮助自己给梳理理想的最好办法之一,最后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你得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