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是现在所有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家庭环境和外部环境哪个对孩子影响更重要?作为父母的我们该怎么作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影响子女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基因,第二个是后天的环境。
父母对孩子最大、最明显的影响,是通过基因的遗传。基因的影响毋庸置疑。
而在后天的环境因素中,有家庭环境和家庭之外的环境,比如学校、社区等两部分组成。那么哪一种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呢?
一直以来,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平常我们听到很多育儿专家说父母的态度、人格和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这一观点强调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之巨大。如果一个人出现了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教养出了问题。这是真的吗?这么说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吗?
朱迪斯·哈里斯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1995年她在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小孩的环境到底指什么?发展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引起了很大轰动,被引用了两千多次,被美国心理学会评为“心理学优秀论文”。她在论文的开头这样写到写到: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影响吗?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朱迪斯·哈里斯的核心观点:使孩子社会化、并且强有力地塑造孩子人格的力量,在于家庭之外。
那父母究竟在哪些方面,能真正帮助孩子的成长呢?
我们从朱迪斯·哈里斯的著作《教养的迷思》中发现了答案:
1. “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和家庭会影响一个人在成年后组建的新家庭中的表现。将这个概念扩大到成长的的方方面面,是不准确的。
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的自信恐怕只是在父母家庭关系中的自信,所以孩子在家里的性格和在外面的性格有时差别很大。真正让孩子获得自信的办法,是需要他通过努力,通过逆袭,来确定自己的能力,以此来获得自信,这样的办法比父母的鼓励更重要。因此家长们不必因为哪一次错过了表扬孩子的机会而内疚。
父母可以涉及的部分,可能是孩子长大之后一对一的亲密关系模式,比如孩子如何组建自己的家庭,如何与配偶相处,这些基本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家长需要尽量给孩子一个比较正面的相处模式。如何持家、如何理财、如何烹饪等不太涉及到社会化的部分也需要父母施加自己的影响。
2 、 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遗传。
3、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同龄人。
孩子眼中,同龄人是“我们”;父母和其它大人,都是“他们”。为了方便自己融入孩子群体,他们就不能完全听父母的话,有时甚至还会故意和父母作对。这也是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叛逆的原因。所以周围的同龄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孟母三迁”“慎重交友”的原因。
孩子不应被告诉他是在为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做准备。孩子从没觉得自己要成为一个大人,孩子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孩子。我们在小的时候都有过爸妈对着我们说“你现在好好努力,等你长大了你就可以……”的经历,这样的提法对于孩子而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大人对孩子而言是完全不一样的物种,长大后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抽象而遥远。
4、另一个对孩子影响非常大的人,是老师。老师虽然不是孩子群体的成员,却是他们的领导者,可以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改变孩子群体中的文化,从而影响到每个人。
所以好妈妈胜过差妈妈,但未必一定胜的过好老师,好妈妈胜过差妈妈的杀手锏之一,就是给孩子找到好老师和好的同龄人。
5、我们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应该为孩子做的,是挑选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住在氛围更好的小区,挑个更好的学校。尽量给孩子挑选一个好老师,对他们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
老师可以持久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我个人就非常明显地感觉到,班主任的风格就是这个班级的风格。当然,好妈妈要能识别好老师。一个好的老师,绝不能给孩子随便贴负面标签,而是要给班级群体树立目标,敦促班里的每个孩子变得更好。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有很多东西也是从同龄人那里学来的。
孩子最终会融入社会,他们有自己的路,所有人都无法替他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