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苦,没有设身处地感知别人的艰辛与不易,你就无法体会他的心情。没有感受过别人的苦,就没有资格去劝他人原谅这一切,也没有资格去诋毁他人。没有真正体会到别人痛苦时,请不要随意对一个人指手画脚,也许等你真正体会到了,你不一定会有别人豁达。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刀在谁身上,谁就能感受到疼痛,其他人看到的永远都是表面,是无法感受到内在的情绪,没有实实在在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轻易妄图去指责和批评。
在生活中管住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不谈是非,不揭人短处,不评论别人的过失,才是有德之人。
言语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温暖人心,也能让人寒心,谨言慎行,才是一个人的最高修养。
有时候,说的太多,就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不如谦虚沉默,把话埋在心底,看破不说破,才是成年人的最高境界。
那些口若悬河搬弄是非之人,一定也是德行不高的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有是非的地方就会有冲突,最终都会回到人性的纠结中来,人性始终是经不住推敲,哪怕在亲情面前也不行。
02 避免存量竞争,要做增量突破
近两年最火的一个词就是“卷”,行业与行业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卷,只要不卷死,就往死里卷,已经是生活的常态了。
可是在公司内部的卷,说好听的就是内在突破,说难听点就是内耗,相互倾扎,内耗就会带来很多人性的负面情绪,业务与派系,利益站队,就像脱缰的野马,在企业内部横冲直撞,但是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是致命的。
这就是存量竞争的问题,企业的蛋糕就是这么大,如果都在博弈怎么切这一刀,为什么不想尽一切办法去扩大这块蛋糕呢,存量竞争对于基本盘来说毫无意义,只会加剧管理成本。只有尝试做增量突破,才能获得群体利益的最大化。
认知之外,才会有机会,不能跳出固有思维圈,就无法赚到认知之外的钱。你的收入年年在增加,但是日子越过越紧巴,存款也没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圈层问题。去思考和探究问题背后的本质,不在意琐碎,不在意一城得失,或许才能收获更多。
03 做好自己的事,这是人性趋利避害的行为准则
有些人,自打认事以来,就一直在抱怨,抱怨家庭出身不好,抱怨学习环境不好,抱怨学校老师不好,抱怨社会不公平,抱怨老板太压榨,抱怨职场太黑暗,但却从来不抱怨自己不够努力,也从来不抱怨自己不够优秀。
他把生活的一切苦难都当做假想敌,把生命中一切阻碍他获得满足感的东西也都当做假想敌,这是弱者在寻求悲悯,也是弱者在寻找存在感。有人说,坚持做自己恐惧的事情,恐惧就会消失,直面恐惧,适应这种压力,恐惧值就会降低。
与其一次又一次去挑战恐惧,为什么不重新定义恐惧呢,什么是恐惧,一切未知的无法预料的脱离掌控的都会滋生恐惧,这是一种心理行为,也可能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心理暗示,并不是恐惧本身。
战胜恐惧的最好方法还是得回归自己本身,一切未知的事情都是由若干个已知的事情经过一些复杂的组合变成了你不熟悉的事情,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不断接触未知的事情的人一定是极少数的,并不会高频次的发生在你身上,所以充分做好准备,面对新情况多学习多思考,剥皮抽丝,就能还原成你所熟悉的样子。
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的交给时间,先不去判断事情的对与错,对错总是相对的,在不同的维度,对错的判定也是相对的,如果你不再抽象的纠结对错,才是你认知提升的开始。
04 不要轻易去说服一个人
最差的管理,就是总是在尝试去说服一个人,总是奢望去改变一个人。这是理性的想法,确实成本最高的选择。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养成,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经历组合而成的,它永远无法定性和量化。
有人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影响人的存在感,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人工智能再厉害,也是基于现有的数据和模型得出的一些可量化的改变,但是人永远是充满未知的,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人,只要他的大脑不死亡,你就永远不知道他下一个想法会是什么。
不要尝试去说服和改变一个人,只能用机制去约束和影响他,机制的制定,在有特定的场景中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具备共识的东西,就更容易让人从潜意识里去接受。用共识去影响和创造,总比强压来的更有价值。
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互联网大环境一种新型业态,你曾经不理解或者恐惧的事情,如今可能会成为常识,成为改造你成为普通人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