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薛兆丰在得到上的专栏。今天的文章标题是《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他首先拿出了世界银行。倒霉催的世界银行在过去50年里,对非洲援助达到2.3兆美元。巴特(but),却未能给每个儿童12美分,让死于疟疾的人数减半;也未能给每个妇女3美元,让儿童死亡人数减半;更没有给每个家庭3美元买蚊帐,以避免大量的疾病。为什么钱到不了具体的需要求助的人手里呢。而《哈利﹒波特》一出版,当天就能到达读者手里,而且备货充足。不是因为世界银行的工作人员没有爱心,或者工作能力欠缺。这是纯粹慈善的尴尬之处——它实在太没有效率了。
作者分析了四种原因,让慈善效率低下,难以达标
一,缺乏反馈机制
例如你在淘宝买东西,你可以中差评。店主得了中差评,会去找原因。或者质量不行,或者服务欠佳,或者价格太贵,店主会去改进。
但是慈善里面,没有反馈机制。免费的东西你要不要?(穷人)肯定要。哪怕质量不好,下一次再免费你还要不要?你还会要(没有选择)。慈善没有竞争,被救助的人只能被动接受,没有办法主动选择。慈善工作很难迅速主动改进。
二,委托代理问题
负责行善的人,他花的钱不是自己的。只要不是自己的钱,人的认真程度就会打折扣。
这个关系到人性。为什么大锅饭吃不下去,为什么家庭承包责任制红红火火。
三,所托非人问题
许多地方的扶贫机构,都是政府工作部门。像非洲的有些地方贫困,就是政府造成的,让政府再去扶贫,所得其反。而且政府的效率,从来没有公司高。这从中国的红十字会或者希望工程里,也能看出一二。
四,养懒汉效应
尊严不是人人都有的。有的人,习惯被扶贫了,不愿意再去努力。甚至有些地区,整天想的是如何保住贫因称号,拿到扶贫款。这在中国“贫困县”称号里,太普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