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坚持有意义吗?这些垃圾堆里的文字会开出美丽的小花吗?是否也会像巨人的花园那样,通过“巨人”般的改变,我的垃圾堆也能变成我的小花园?我像期待童话故事般期待着...
童话总是那么美好,不管是结局是圆满还是悲伤,总能给人以真善美的熏陶,我也有一颗童心,喜欢读童话类文章,远离世俗的纷扰,就那么纯真的跟着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巨人的花园》这一篇课本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话单元,作为童话单元中一篇重量级文章,怎样教学,我们也曾经进行过积极探索。记得疫情开学后的“青年教师观摩课”孙亮选择了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展示,与其说是观摩课不如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磨课历练,我们虽然没能像闫学老师这么深入的解读文本,但是在三位组长的引领下,我们也进行了一番深入阅读,思想碰撞,解读也许不是那么成熟,展示也许不是那么完美,但是我觉得作为参与者,我也深感荣幸,感觉很幸福,打磨的过程就是一次次的淬炼,人只有在痛苦中才能拔节生长,可喜的是孙亮坚持了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成长!我跟随其间也受益颇丰。
对照闫学老师的文本解读,我重新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选材我们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不要为“课本论”,闫老师通过原文对照,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对改编后的课本进行理性分析,既有认同也有异议,作为阅读者我们尊重编者,同样也尊重作者和自己,我们需要一个客观评价的审美过程。
2.就文体而言我们解读出来的东西殊途同归,童话类文章有丰富的想象力,真善美的人物,在共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有统一的立场,王尔德童话的唯美,是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的终点。
3.就呈现方式教学设计而言,可有不同的切入点,记得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从王尔德的童话入手,围绕两条线“巨人花园的变化”“花园中巨人的变化”,在两个变化中感受由巨人的改变带来花园改变的美好与感动,在感受美好人物形象过程中感受童话想象的神奇,并拓写巨人与孩子和谐共处想象片段,整节课由感受走向表达,走的是读写结合路线,而闫学老师则由与原文对照阅读中解读“巨人的花园”,欣赏“巨人的花园”,再评鉴“巨人的花园”,最后推荐王尔德系列童话,在读和品中感受王尔德童话的唯美主义(王尔德的著名论点:艺术优于生活),她走的应该是鉴赏类路线,这需要足够文学鉴赏能力,对此我只能是望洋兴叹!
总之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体验童话形象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给予学生无限自由的思想空间,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是解读童话类文本的秘钥,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童话阅读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