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孩子成天被督促还是做不好?
“要我说多少次你才能明白”
“快点,别浪费时间”
“怎么这么慢,赶紧啊”
“连着好几天了,怎么还是不会”
“说过多少遍了,快点啊”
其实孩子能听出来,什么是建设性的意见,什么是充满负能量的唠叨。对于一些重复性发生的问题,孩子很可能就是不知道怎么做。
孩子需要被引导
要改善孩子被督促的状况,孩子需要培养的能力有:
对目标的理解能力,要对目标的完成形式、标准有清晰的认识,有发自内心的认同。
对事物发展的预测能力,知道这件事如果做好了会是什么样,做不好会是什么样,会产生什么样的连续后果。
对目标的分解规划能力,如何确定做事的流程,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孩子之所以“屡教不改”,大概率是因为他并不知道怎么做。
再看看开篇的那些指令,“要我说多少次你才明白”,这样的话只是想急于将自己的责任“摘”干净,给孩子造成“大人正确、孩子错误”的压迫感,好让自己好受些。
因此,父母的指令,最好围绕孩子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建设展开,为了有更好的沟通效果,不如换个问法:
“你觉得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个事?”
“这个事做完了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如果你完成了这样的一件事,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如果不做这个事,会有什么连锁反应?到时候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这个事和过去我们完成的哪个事有点像?我们有什么经验能借鉴?”
“你打算什么时候完成?”
“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
“你打算如何安排接下来的时间?”
“你缺什么样的辅助?
“你需要爸爸妈妈怎么支持?”
孩子需要被尊重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类需求并不是平等关系,而是递进关系。一方面,满足高级需求的人,一定早已满足了低级需求。另一方面,只有被满足了低级需求,才有追求更高一级需求的基础和动力。
拿催促孩子学习的事来讲,这对孩子来说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要求。如果当一个孩子在没睡醒(生理需求未被满足)、屋里太热(安全需求未被满足)、没被关心过细节(社交需求未被满足)、被父母训斥责骂(尊重需求未被满足)的情况下,他愿意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那个自我实现的事吗?如果换作大人,你在工作中,愿意在被领导羞辱的情况下全力投入工作吗?
有时,孩子回家开心地告诉父母,这次考试有进步。但父母非但没有及时鼓励,而是阴阳怪气地告诉孩子,邻居家的某某常年班级第一,要向人家学习。听完这番话,孩子会怎么想?真的会按照父母的指令,把那个领居家的孩子当作目标来追赶吗?恐怕不会的,大概率会憋着一肚子的火。
而为什么有的父母说话,孩子愿意照做?因为他们总是先对孩子表达认可和鼓励,再沿着孩子情绪进行引导。
因此,父母在下达指令前,最好先内审一下,自己的指令对应孩子哪个层级的需求,否则一定是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