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听书打卡一月有余,发现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根本不够,周一晚上和小朋友商量,能否写完作业、亲子阅读后,你独立一个人入睡,妈妈想去听课、刷题写东西,积累素材。话说出后,我心里一点谱没有,原因是他还没有分过床睡过,这学期和他提过分房的事情,他不同意,其实我也舍不得,后来一想,冬天要是睡感冒了也麻烦,也为这个事情咨询了我的母亲,母亲说,“顺其自然,没有必要强制分床睡觉”。然而,他二话不说,“你去吧!好好听课,跟一然姐姐一样,去拿演讲比赛冠军。”我意外又惊喜,压力随之而来是动力。开始打卡,将听书的内容尝试思维导图后输出。虽逻辑有点乱,但是看着这些内容,思维开始慢慢打开了,以前遇到一个主题,能联想的东西很少,思维发散不出来,讲出来永远是干瘪的,别说别人耳朵受不了,我自己都觉得有一种口脑分离的感觉,心口不一。输出的内容与内心所想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在同一点上。总在期盼,百度啊百度,请你将知识精髓运输到我的脑海中,让我能铁齿铜牙、邻牙俐齿、能说会道吧。这是想走捷径的人的幻想,结果永远是幻想。
以前总是对心灵类、家庭类、人生哲理类书籍嗤之以鼻,总认为是心灵鸡汤,属于那些18岁的文艺女青年去消遣的书籍。自那天听樊登读书会中讲的《一平方米的静心》中讲到正念这个佛教术语,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词汇,然而正念确实这本书的核心词汇,本打算放弃去听,樊登以“如何用正念的方法吃葡萄干”来让读者轻松预约的接受正念的含义,我仿佛自己是那位坐在现场吃葡萄干的一位听众。以至到后来,我起身拿起杯子,去嘬取一小把自己从不接受的茶叶,开始用正念的方法去泡一杯茶,去感受一下茶叶的颜色,茶杯的温度,去嗅一下用开水冲剂后的茶香,身心合一,等茶水温度合适,静下心来,感受这杯茶入口时的涩涩的感觉,进入胃液后滑向肠道后,像一股暖流迅速回升到你的大脑,让你的精神状态迅速集中在这杯茶带给你的能量。确实很美妙,很棒。
正念的效用并不在于仰赖事情的改变,它通过改变人与事情关系来抵消压力对身体和情绪的负面效应,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觉察,己有意识的去觉察、去坦诚的面对、活在当下并不作任何的价值判断,让人身心合一的去专注你正在做的事情。把自己由“doing”迅速调整为“being”的状态。比如:在家庭、学习、工作中,我时常要切换自己的角色,“妈妈、学生、教师、儿媳、老婆、女儿“等多重角色,因为我正处于这样的年龄状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整个人的状态那就是---焦虑这一词,再恰当不过了。每天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能完全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孩子的不完美,先森的不完美,总觉得在原本的基础上能够更好。不能及时的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导致在我的自信中永远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导致我总会分一部分时间在慌乱的的焦虑和抑郁中,总不能去长时间的专注一件事情并且把它做到极致,形成恶性循环,时间久了,这个触发器一旦被点燃,还容易引起家庭战争。家人极力开导我,“心态不正,要求太高,效率太低,现在的状态是最幸福的状态,有福不会享受,学会接受自己的好。”也确实,一个人不会生活,不会享受,不能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去温暖和,激励身边人,那这个人与毒瘤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书中讲到,所谓抑郁,是把情绪留在了过去,所谓焦虑,是把情绪放在了未来,想要治愈,就是把情绪拉回当下。放在一个月之前,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种无聊式的鸡汤,但是今天,我觉得若能把无聊式鸡汤践行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那鸡汤便不再是鸡汤了,它便是你生活中的标杆,照做践行就可以。一种去践行鸡汤的生活方式,现在看来没有什么不妥。就拿亲子陪伴这件事来说,以前考研那段时间,带2岁多的孩子出去玩,我总见缝插针的拿出手机来背专业课,孩子和玩伴玩的正hi,偶尔有需求喊妈妈,其实这时候我的身体和心理是处于分离的状态,眼睛看着孩子怕与玩伴打架或磕磕碰碰伤者了,心里却想着专业课这事,结果就是一件事情都没做好,知识点没记住,反而给孩子留下老看手机的不好印象,一旦留下这个印象,我又开始自责起来。还有一次,带孩子在小区玩,只记得自己和小区妈妈们聊天,等我意识到去找孩子的时候,孩子不见了,当时整个人都蒙圈了,问路人,一个个说没见过,跟物业打电话,没人接,短短的3分钟,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像是救命稻草,这短短的三分钟,已经完全虚脱了,身子是软的,嗓音已经哑了,大脑一片空白。好心的妈妈们帮我到处打听,差点报警了,有个奶奶说,要不你回家看看,孩子有可能回家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走到家的,一回家按门铃,门居然开了,我当时差点惊厥过去,3岁的孩子真的一个人骑着小自行车回家了,原来孩子真的是自己回家了,我进门瘫坐在沙发上,对孩子嚷嚷,为什么回家了不告诉妈妈,妈妈以为你丢了这类的,嗓门虽大,声音已经沙哑,字不成句。孩子一脸蒙,傻傻的问我,”妈妈,我喊你了,可是没人答应,我以为你回家了!我回家找你啊“ 我当时是多么的懊恼,打着好妈妈带孩子出去玩的旗号,最后成了孩子找不到妈妈,然后独行回家。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心不一,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不信任你,为了你去跟别人交流一下育儿心得来减缓心中的焦虑,值得吗?这样做合理吗?像诸如此类的身心分离在我身上经常发生,干着手中的这件事,却想着那件事还未完成,久而久之,害人害己。
一度认为,做饭是一种奢侈。营养、健康、饱肚是我对一日三顿的理解,对色、香、味俱全,我把它理解为一种时间上的奢侈,更谈不上小资生活了,所谓的小资就是一家人一起运动或一起阅读的时光,静谧又美好。因此,在对做早餐这件事情上,我永远只是用红薯、紫薯、南瓜、饺子、稀饭、馒头打发家人,美名其曰:简单又健康。记得有一次,孩子刷牙洗完脸,看到桌上的稀饭,大声哭起来,一问,孩子委屈的说,每天都吃稀饭,我好讨厌吃稀饭。我听完,想起来初中时的自己,因为每天早上都要吃米饭,而妈妈每天提供的是稀饭馒头包子,我经常是上完早读后,因吃稀饭馒头包子的事情哭闹,最后是妈妈单独给我做米饭,炒土豆丝,场景是多么的相似和尴尬。前天还给我说,妈妈,你炒得肉片没有幼儿园的好吃,我问,”为什么?“他说,”幼儿园的肉片切的很平整,不像家里的肉片像大大小小的陀螺,你看这个肉片这边切的翘起来了,那快肉片凹进去了“。我告诉他,“你观察的真仔细,很厉害,下次我让老师把学校的菜的照片发给我,我就好加油改进。”最后孩子还宽慰我,妈妈,仔细吃起来,味道也很棒。我欣喜,孩子在观察菜和吃菜这件事情上做到了极度专注,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在追求完美这件事情上,是好还是坏,暂且不对做价值判断,不用去焦虑,活在当下,这不正是正念所带来的心理体验吗?
最近我也学会了在做早餐的时候,想着营养搭配,颜色搭配,合不合家人口味,因为我在专注于做早餐这件事,而不仅仅是饱肚。这一周把闹钟提前,把时间放在炸鸡翅、炒青菜、熬小米粥、切水果、炸点苹果汁、煮梨子汁,每天变化一点,现在家人的早餐时间变成了赞美我的美好时光了。
因此,每天改变一点点,极致、专注、利他,活在当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尊重自己,遵随内心,尊重每一个平凡的生命,绽放小小的我,去点亮他人,温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