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影响

我来到这个城市后遇到过一些外国人,但从未近距离关注过她/他们怎么过马路。我想象中的她们,来自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人手一本驾照,对交通规则的遵守早已深入骨髓。所以,从理论上讲,她们应该比我们国人更遵守交规才对。

一个月前的一天,我第一次跟在琴行已工作了近一年的俄罗斯外教上街,她大概55岁开外,以前跟随俄罗斯乐队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做过巡演,弹一手好钢琴,琴行里很多老师都羡慕她的技艺。她近期养成了存钱的习惯,每次在琴行拿到工资后都要去银行兑换外币。银行座落在琴行的对面,两者之间夹着一条八车道的城市主干道,每时每刻都有大大小小的公交车和私家车在上面疾驰。有两种方法可以到达银行——或者由琴行向东走近100米,看红绿灯过人行道,再由红绿灯口往西走200米左右到达银行;或者由琴行向西走200多米,穿过人行地下通道,再爬台阶上到出口就到了银行。但她当时却打算走一个便捷的第三条路——准备从我们西侧50米开外的马路护栏中间被人为挤开的一条缝隙里侧身穿过去。当时我确实也看到很多人为了便捷,为了省那么几分钟,或者为了避免上下爬地下通道而从那里像燕子一样轻盈地划过去。

“为什么你要这样穿过去,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我阻止了她并不无惊讶问她,“为什么中国人到了国外都很谨慎地遵守当地的交通规则,而外国人到了中国却完全相反呢?”她看了看我说:“你看,我在这里工作了这么久,别人也这么过,而且这样过很方便!”但她没有坚持那样做,而是说:“那我们还是走地下通道吧!”

而刚来中国的俄罗斯人是怎么样的呢?我曾在美丽的国际旅游城市三亚工作过很多年,在那些年里,我几乎天天接触来旅游的俄罗斯人,年轻的,年老的,富裕的,热情的,莫斯科的,彼得堡的,远东的,中东的等等,他/她们刚到三亚的时候,通常对中国人的驾驶技术和不守交规感到害怕,过马路的时候要在路边左看右看等很久,直到没有车了,才一边惊恐的喊着“太可怕了”一边迅速挪动着硕大的身体奔过马路对面去。虽然她们有时三两成群或一大家子在一起,也不会出现中国式的“凑一群人就走”的违规行为。可能,作为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又是刚到一个新的城市,她们最初的行为应该是慎之又慎的吧!

话题回到前面,琴行的俄罗斯外教为什么就可以这么坦然淡定的横穿大马路呢?前面说过,她曾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做过巡演,开始的时候,她在中国的许多行为包括过马路应该是慎之又慎的。但随着她在中国逗留时间的增多,进而长时间留在中国工作,耳濡目染之下,她中国化了一部分自己的日常行为,这其中就包括跟人群横穿马路!

这可能就是环境的力量吧。忽然,我就想到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典故,悠然产生对孟母滔滔流水般的敬仰。过去看过台湾拍的一个关于男女大脑微妙区别导致的男女行为不同的科学解读,文末说:“当你教育一个男童的时候,你教育的只是这个男童;当你教育一个女童的时候,你教育的是整个家庭和下一代”,这同样是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在家庭这个微环境中的影响和重要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先来和大家分享两个故事吧。昨天中午我吃午饭时,看到四人一桌桌子,有三个人已经做到上面吃饭了,我看这桌少了一个人,于...
    戴老师成长记录仪阅读 3,493评论 1 4
  • 第一次读爱莲说,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美,很有韵味。而在高中时候学习的古文中,更多的是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研究。如...
    卓尔special阅读 838评论 0 0
  • 作为影响人生三大来源之一的家庭环境,可以说对我们的影响意义深远。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接受着家庭观念,家庭教育的影...
    舞8阅读 4,592评论 1 2
  • 我的舞台场景以6岁为分水岭,6岁前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铁路局中心医院的家属区,那是十几幢俄国人盖的灰板楼,红色的实...
    曈妈写意阅读 1,417评论 1 1
  • 【引子】 这只猴子在晚上拦下沿路夜行的人,讨些吃的。只是现在时间长了,因为脏,瘦,毛长了,活脱脱像个长毛的怪物。乡...
    民间故事计划阅读 3,928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