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贫,地偏,关于读书,12岁之前多是在学校,交学费倒数第一,成绩正数第一。
买课外书的专项资金不可能存在,只好去借,借什么呢?没有图书馆。班级同学的书,多是作文选,或者不同年级段的阅读指导,还有老师的教辅教案上面的单元卷里会有很精彩的文章,比我高三个年级的姐姐的课本,尤其是《中学生阅读》,每个月都盼着盼着,拿到新的在手中,高兴。那时新学期开学,学校门口会有书摊,蹲在那里挑拣半天,忘了回家吃饭,却还是没挑完,反正也没有钱买。
童年的阅读是零碎的。
进入初中,家里经济略有改善,那时的语文课是没有书本之外的拓展空间,听着各科老师你方唱罢我登场划重点——提问——测验,无限循环,一度觉得上课是煎熬。从小伙伴口中听到校长向他们班推荐一本卢长萍主编的《悠悠寸草心》,而且在他们班级放了一套。
同伴正好抢到了一本,我和她商量上下学不骑自行车了,走着,早中晚回家吃饭,拉着手,看着书,轮番儿大声读,悠悠三公里路,一天下来18公里也没觉得累。
几经打听,校长的书是在他家附近的书店买的,也是全镇唯一正儿八经的书店,离我家七八公里,虽然已十三岁但从未出过远门,那个周六是第一次。
早早吃了饭,骑车出发,谁知道没到一半儿,突然变天,狂风大作吹得尘土飞扬看不清,顶风,走不动。
把车放在一村民家,跑着去。抱着金字荧光封面的书——《人生智慧锦囊》(滕刚、澜涛主编)四本一个系列,踏上回家路。下雨了,没有带伞,把书塞进褂子里,再骑车回家,到了村口,已近黄昏。妈妈正在张望,村里的大喇叭挂在我家院子里的大树上,听得见老爸喊:“宁,快回来。”
那个春天,我终于有了这样一套书。似乎光荣与梦想,在悄悄绽放,我会讲许多许多“名人轶事”,同学们却都不知道。现在再想想看,那些“穷苦小孩子”机缘巧合成了“美国总统”“上流大亨”的故事,掩盖重点,读起来光鲜,却害人不浅。
是这样。
初三之后的我就自认为自己也有文中主角的不凡思想和成功的潜质。后来读高中一直生病持续发烧,十天回家一次背一大包中药,够喝五天,中间老爸再开着农用三轮车去城里给我送一趟,如此持续。
那是2010年。
安东尼罗宾和陈安之的演说课流行正盛,各种《成功法则》《行动计划》,按部就班去实践,现在想来那时候的自己实在不可理喻。休学,病愈,怀着“不上学也能混得好”的膨胀思想,而没有再继续上学。
事实上,到如今,多年的日子,我没有成功,反在时间的丛流中,受了大挫,始终活在自卑的默然里。
邻镇私立学校急缺代课老师,闲在家里的我也去试了试,没想到竟被选上了。
不是我选择了生活,是生活选择了我。
课堂上,学生不听我的话,打打闹闹,鸡飞狗跳,太难熬了。我哭了,哭也没有用。
迫切希望能寻求出解决之道,像古代皇帝不惜一切要造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般可笑——攒了个破电脑,每天下班回到家就以“班主任兵法、语文老师教学妙招”为搜索关键词,进行紧张的“学习”。
两年间,在班级管理形式上有了些许条理,但越走越无力,因为每天与学生在一起,并没有感受到快乐,那是一种“耗”,从开学到期末都硬撑着板着一副臭脸,害怕学生看到自己笑,害怕把“威严”失掉。
我,怎么会变这样?要一直这样将自己的温和浪漫全部雪藏吗?
后来才明白,真正的知识技能只能慢慢积累与修炼。那浮于表面的兵法、策略、准则,都不可信,也不存在。以为可以走捷径,而这只会让人更加迷失自己。
痛定思痛,我开始把精力投注到文学和语文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相关的著作中。
《教海漫记》、《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等,于永正老师所有的著作,使我沉浸在语文的真境界中,读,批注,摘抄。那句“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让当时的我决定许身,沉淀而做一辈子的语文人。
窦桂梅老师,是我追的第二位大咖。她的《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跟窦桂梅老师学朗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等等,她的课堂充满着浓浓的韵味,语文味,人情味儿。尤其是课堂语言的表述,抄来,背会,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如此刻意而为。时至今日,逢着公开课展示,评课人员大多都会提起好像“窦桂梅式”激情四射。然,对我影响最大的还要数《做有专业尊严的老师》,直戳人心,我的深切而厚重自卑,压得人不敢大声说话甚至喘息,正是源于自己的不专业。即使后来,自学考了大专,本科,拿了教师资格证,“低人一等”的烙印,在某些时刻仍然痛苦钻心。
做,就做有专业尊严的老师,可专业的成长道路又在哪里呢?在岸边举目,觅渡觅渡,渡何处?
只有去读,读名师——吉春亚、何捷、张祖庆、管建刚......谁讲了精彩的课,谁得了什么大奖,赶紧去追,买他的书,看他的视频。
《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使我明白,语文老师的核心竞争力——文本解读的功力。《光影中的创意写作》带给我作文课堂的新鲜空气,仿着做,课堂越来越生动活泼。
好书联系着好书。循着它们,我逐渐找到了读的线路,这条线路是由《教师阅读地图》、《迷人的阅读》、《教书•读书》、《插花地册子》《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文学回忆录》等组成的。
其实,《教师阅读地图》所提及的王荣生教授著作《听王荣生评课》,会看到反复强调“教学内容”一词。
如何解述,发议?
就观课评教的视角选取,一般来说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也可以从“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的角度来考察一节课成功或精彩与否。
王教授主张以第二种方式,也就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观课评教,而不是单一的论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或者是选择,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解读、不同思考历程,综合再创造而呈现的设计和真正的课堂又必然有较大差距。
故此,教学方法固然是重要的,因为它承载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具象。然而,再反过来,捋一捋,卓越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实现着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一切都得落实到“教什么”上。
这样一来,真的是,教学内容“选择”方法。
广受欢迎的“名师公开课视频集锦”,朋友圈里各地同仁们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参加着名目繁多的研讨活动,遇着名师展示课大家更是激动非凡,拍照留念。
“这个方法好,妙哉妙哉!”切不要急于发表感叹。起码置身会场,人要先静下来,重要的是思考,思考我们关注点怎样再深入一个层面,比如“教学内容的实践”、“问题的设计艺术”、“思考的维度”等等,窃以为,这特别关键。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了很多名师课,自己还是很Low,一来我们没有根源,二则又太浮于表面,全程不时翻开手机“求夸等赞”,始终不愿去关注,去挖掘,去建构,高明课堂的理念。
消极派说“名师的经验不能学,人家学生素质高,还不考核。”其实,不是经验不能推广,而是我们一直没搞明白要推广什么经验。
与观课评教,无异,可皆从“教学内容”试剖析。
“教学内容”给我了深刻的提醒,课堂教学探索要悟,要有自己的思路,说到底还是得有“根源”。
而“根源”融在生命中,源于《唐宋词十七讲》。
一位同学问叶嘉莹先生:“叶先生,为什么你能把西方的学说都结合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来。我也看了许多西方现象学的著作,怎么就结合不起来?”
叶先生答曰:“因为你没有一个根源,你无从结合,尽管你看得再多,它们都是支离破碎的,都是散漫的,你没有一个中心把它们贯串起来。”
我想到了各个行业成长的基本策略,读,思,实践,反省……
为什么有些人也算兢兢业业就是出不了也修不成一个“自我”?
一不要钻牛角尖,洋洋自得。生活中许多人特别仔细,算小帐,抠字眼儿,锱铢必较,这样的态度不能要。
二要能够旷达兴发,有格局,所拥有的好的坏的,都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要修,要悟。
叶先生也说,现在很多人对古典文学感兴趣得少,学历史的更少,这是悲哀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清清楚楚认识到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尽管它有不好的地方你要扬弃,但首先你要有所了解。”对历史和古典文学通识,大概就是一个想要体味文学趣味的人儿必由的“根源”。
观照自身,我是属于对语文教学有兴致的人儿,综合来看,必然得跟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各个方面休戚相关……
所在的好几个群里常常轰轰烈烈地抢名师课堂实录,以便直接“学艺”,再选取“精华”依样儿应用于自己的课堂里,这样的积极值得鼓励。包括我自己,每天看一节名师视频,仍然在继续……但是,长此以往,不免产生焦虑迷惘。
表面上,学了几招,也无根浮萍般轻飘飘。“拿来主义”毕竟粗暴,欠缺思考,“招之妙”于学生、文化背景、课堂环境,到底适不适合,咱说不好也不知道。
这是由叶先生的“根源”一词,想到自己的专业成长感悟之一。
再说其二,自己的阅读也应该必须寻根——由“案例集锦”渐渐转向“专业理论”啃读,专注“穷尽一个领域”。
《宋史·苏轼传》讲子瞻幼时读《庄子》曰:“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说他内心有一些见解,不能够说出来,现在一看见《庄子》,说得正是自己所想的。
再引孙绍振先生的话,他说:“语文课堂上讲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在中学时代就十分厌恶,当时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自己当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想知而不知,甚至是自以为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
这也是与诗词,相通的。老师要上“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才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才能引起学生的“兴发感动”,才能有创造产生于课堂中。
境界的“根源”,“追求”是关键。举例,同样写美女,欧阳修《蝶恋花》与欧阳炯《南乡子》给人的感觉就截然相反。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欧阳修《蝶恋花》)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连。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欧阳炯《南乡子》)
取材,都写了“首饰衣衫”,组合糅造成品,深义境界却千差万别。
我想,都是讲课,都是读书,相通亦有别,只在细微间。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陆机《文赋》)放开自我,不炫耀,不夸张,不浮漂,追求一种更好层次的美,含蓄、蕴藉、深厚。
儿童文学方面,除了近两年每月带学生共读一本书外,《幸福的种子》《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绘本课程这样做》《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图画书宝典》《玩转绘本创意读写》的阅读给了我对手中经典作品进行解读的自信,还有三年间陪女儿共读了几百本绘本,。家里俨然成了一个微型图书馆。
在读书笔记《试图,去读图》我这样写:
图画书中的图画是我们大部分家长所容易忽略的地方,我在解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时才首次独立地去思考图的意韵。
哦,原来是那么丰富,丰富到令人震惊。
举例我的关注:1.猫的大小,当它是别人的猫的时候与是自己的猫时差别非同一般。可有可无和自我救赎,终究不是一个尺度。
2.先前那些口口声声说爱它的主人,眼神大多是冷的绿,猫的眼神则是迷雾灰,而后来它的眼神和它的白猫却是澄澈的蓝,柔柔暖暖。
3.封底的并蒂花,猫这最后一生,为自己为爱为婚姻为家庭等等千百个角度都可以说通,唯一必须不可或缺的是陪伴,知音,不孤独。
……
当我把这些讲给学生听的时候,他们也觉得“哦,原来简单抽象的水墨画,这么不可思议,这么有深意。纷纷点头,叹服。”我们看到一张画会联想许多许多可能,我能说出来,学生就不能吗?
我更聪明,更高明吗?当然不是。只是放在课堂上,我是权威人物,说啥都有胆,至于更有优势的学生,上课“正儿八经”的惯例之下那想象力好像受了恐吓一般,不敢施展。萎缩了也有可能。
为什么呢?大概是太多太多试卷如长长哈达,老师的叮嘱是那腐朽了倭瓜“考试肯定考,重点中的重点”“考试时别写这个答案”……
婚姻里两口子,若总是有诸多抱怨层出叠见,那好了,日子就过得四处狼烟。哪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抱怨生于细节,幸福的触觉最爱浪漫的闪电,同样也是细节,夹菜、盖被、挤牙膏……哪件不是芝麻绿豆事件,谁又好意思说这不算浪漫?
我想,浪漫于孩子而言,就是能天马行空地去想象这个世界、时间、自我……
读《小真的长头发》使我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做一个长发飘飘的浪漫主义者。
小真羡慕同伴的长发,她想自己的头发会长得老长,可以钓鱼,套到牛角上,像紫菜卷寿司一样卷在身上,绷紧了拉在两棵树上帮妈妈晒衣裳,洗起来泡沫高得够得着云彩,顺着河流淌向远方,烫起来就是一座树林啦…
小真、小叶和小美坐在餐桌旁边喝饮料,边讲呀想呀,现实中面面对谈的图画无一例外的黑白色,而想象中画面却五彩斑斓。
《逃家小兔》亦然,这是个超级经典的故事,我买的平装本早被葡萄撕吃了,今年又买了精装版,目前还健在,就搂在樱桃的枕头旁。
“妈妈,小兔子根本不会逃跑。”今天从超市回来,小葡萄很莫名其妙又冒出来这个断言。
我问为什么?
她说:“因为爱呀,它住在了妈妈心里是跑不开的。”
兔妈妈和小兔子对话的画面同样是黑白色,而想象中的每一个场面又都是那样色彩隆重细致入微,无论是成了溪里的鳟鱼,去爬山,化为花园里的花儿,飞得远远的小鸟,帆船,还是空中飞人,小男孩……
单从这样的鲜明对比,单从我们大人读的意义来说,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孩子的想象才是多姿多彩才叫美轮美奂,而我们呢,曾经有过却全部忘掉,只是举着刀。
小说方面的的阅读,《安娜·卡列尼娜》中关于爱情的信仰给我印象颇深,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有克制的自由,是投入关注是付出,而不是自我纵容。
从小到大我的性格就有些优柔寡断,唯唯诺诺不敢有自己的主见,读了《基督山伯爵》,基督山所受之苦让我感知孤独的两面性作用,直面它会觉得很苦,而它和时间和智慧碰撞有又显得很伟大。
令我哭的,还有《悲惨世界》的隐忍和博爱。
《曾国藩》的坚持修身,让我更有毅力去每天坚持读60页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教学反思……
《台北人》是最近读到白先勇系列作品中最钟意的一部。此外《乡土中国》《吾国与吾民》等书籍,逐渐填充了我几近空白的地理文化知识。
《教育的目的》中“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我渴望在自己成为这样有智慧的人,所以我无比热切地渴望加入“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