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谁?【Day 635】2024-07-05

世界上的问题,无处不在,但在最难回答的问题中,一定会有这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

在心理学上,弗洛伊德认为,把「我」这个主体,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1.【本我~id】也就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本我遵循的原则,是「享乐原则」。

2.【超我~superego】相当于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超我遵循的原则,是「道德原则」。

3.【自我~ego】相当于本我和超我之间,需要一个协调者,作为协调者,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

其实,这三部分只是通过抽象凝练成的思考框架而已,是辅助思考的工具。在现实的「我」这个主体中,你会根据上面的定义刻意划分出本我、自我、超我,当你没接触这个概念之前,你是不会意识到「我这个主体有三个部分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看,「我有三个部分」这个概念,是被弗洛伊德「定义出来的」。这个概念,只能帮我们辅助了解「我是谁」,而一旦抛开这个概念,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没办法解释了。

在心理学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给出了另一个解释,「我」,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在过往时空里一切体验的总和」。 

这里的一切体验,包含着三个部分:「我」,「你」,「和我们之间的动力」。这个「你」,指的是万事万物,总之是「我」之外的一切存在。

比如,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我很开心」,这好像是说他自己很开心,但其实不是这样,这里是在说「我在和你的关系中很开心」。

于是,你就会看到,每个人都在强调「自己在关系中的体验」。而体验的好坏,就来自于「彼此是否满足了对方在角色上的期待」,这就出现了「关系对,聊啥都对;关系不对,聊啥都是了关系」。

如果继续细分,关系从哪里来?关系从「时间、空间、人」三者的互动中来。用大白话翻译一下,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景,跟适当的人事物,进行合理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体验」也就产生了。而关系的远近,往往取决于「我和你有多少能产生共鸣的体验」。

比如一对夫妇有夫妻相,随着时间的拉长,共同经历过的事愈来越多,不仅长得越来越像,连思考方式、行为举止也越来越像。

任何两个人如果全面了解了彼此的体验,都会爱上对方,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如果「我」能懂得任何一个人的全部体验,就会发现,「我」和「你」,是一回事。

所谓我爱上你,其实是「我」通过「你」来看见「我」的一个过程。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