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羡慕身边那些活出自我的人,觉得他们独立、洒脱、敢作敢为,可以快速决断不纠结,会觉得这种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格魅力,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因为面对事情的时候,自己就是摆脱不了瞻前顾后、受人左右、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想要的局面。于是,哪条路也不对,哪条路也不通,遇事犹豫不决。
如果我们知道了“活出自我”的自我是什么,也许大家就明白其中的奥秘了。
对心理学知道一点点的人可能都听说过,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依德最早提出人格包含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代表人的生物本能,寻求欲望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遵循道德原则;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可以感知外界刺激,协调“本我”的本能冲动与“超我”的道德约束,最终形成每一个人独特的人格特点。
打个比方:“本我”的欲望让男人们想霸占更多女子,而“超我”的约束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不道德、不符合社会文化的行为。自我在欲望和道德之间协调,最终让不同的男人在两性关系上有不同的人格体现。
有些人的本我超强,吃喝嫖赌样样行,有些人超我特强,道德约束时刻记心中,行为上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自我。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自我并非只是协调“本我”和“超我”,自我本身就具备功能,特别是自我心理学发展以后,人们逐渐发现,自我具有独立的内在动力系统,自我主要通过对外在环境的探究得到满足和成长。
这恰恰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自我形成的一个主要方式:探究。
探究是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自我最终的目标。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为探究而生。
大家观察身边的婴儿,可能有这样的经验:
婴儿第一次被父母抱出家门的时候,他们的小眼珠子转啊转,脑袋晃啊晃,感觉眼睛耳朵都忙不过来了,他们在干么?他们正是在探究,借助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不断地探究环境。
刚出生的孩子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也就是说没有“我”这个概念。比如他会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吃自己的大便,慢慢地,他才能知道这些原来都是自己的手和脚。最早的时候,他看见镜子中的自己,会用手去摸镜子,因为他并不知道镜子的人就是自己,还以为是别人。什么时候有自我意识呢?就是他看见镜子中的人知道那是自己了。心理学做过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婴儿的自我意识。在孩子的额头点一个红点,当小孩在镜子中看见自己的时候,会触摸自己头上的红点,而不再是去触摸镜子,这就说明,小孩子知道镜子中的人是自己了,他具备了最初的自我意识。
这个时候,婴儿也只是有“镜子中是我”的一个模糊概念,紧接着,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又是什么,是怎样的?我和环境的关系是什么,我和他人的关系是什么。
于是,人便开始了一生的探究,对自己、对环境的探究,正是通过探究,才不断的形成和完善对自己清晰的认识。
小孩为什么喜欢玩抓迷藏?眼前这个人没了,这个人又出现了,这个人没了,这个人又出现了。正是通过这样的反复体验,形成了人的客体恒常性,即:周围的人或物(即:客体)不会真的消失,他们只是暂时不见了。而这个也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之一,比如,孩子知道了妈妈只是离开一会,她还会回来的,他会相信“我和妈妈的关系是安全的、稳定的”,最终形成安全依恋关系。
再比如,你告诉孩子“箱子里是空的,别看了”,他一定不会听你的,还是会坚持打开箱子看一下;你说“水热,别碰”,他还是会去碰。他需要通过探究来完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对自己的认知。比如我看了箱子,确实什么都没有,“空”原来是这个意思;我碰了热水,烫的好疼啊,原来热的感觉是这样的。
不仅孩子会这样做,这种探究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比如旅行,网络上的图片比自己真实看到的还美,国庆节几乎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全球旅行,那为啥人们还愣是要人挤人自己亲自去一趟呢?是的,就是为了探究。探究这些干么呢?
可以这么理解,探究即是自我的内在动力,也是自我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更是自我的表达。
举个例子:自我的内在动力促使我们去旅游,而旅游让我们增加了对世界、对自己以及自己和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促进了自我的完善,不仅如此,旅游也是自我的表达,“我到过某地,见过某物,留下过足迹”,认识到这个,就可以理解为何有些人旅行的时候喜欢在柱子上刻上“某某某,到此一游”,这就是自我的表达,形成自我存在感的根本。意味着“我,某某某,来过,我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痕迹。”
自我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表达,也就获得了自我存在感。从这个角度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人们喜欢在网络上骂架,这是自我寻求表达的过程,更是自我存在感的获得。
再者,心理学研究发现,赞扬一个人比批评一个人好,批评一个人比无视一个人好,其中缘由就是自我存在感。
赞扬代表自我的存在被周围环境接纳,批评虽然意味着自我的某部分不被接纳,但至少自我被他人看见。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至少说明他被看见被关注,这两种都比自我存在被无视、似乎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要好得多。如果自我被环境无视,这个生命在世界上的存在就是零,是空白,这可能是让人们最恐惧的事了吧。自我存在感丧失是对一个人极大的伤害。
这也是为何我们总是在寻求自我表达,哪怕惹人厌恶,也不让人无视。正因为如此,那些总是压抑自我,不敢表达,在社交群体中总是躲在角落的人,也是痛苦更深的人。
而那些活得自我的人是怎样的呢?
其实,明白了什么是自我,也就大概知道了问题的答案。活得自我,简单理解就是,主动探究自己和环境,主动完善自己,主动表达自己。
表现出来就是,想做什么就去做了,想说什么就去说了。思想上有什么,行为上就去体验了。无论结果是开心的,沮丧的,他都体验了他未曾体验的。
反之,压抑自我的人要么不敢想,要么想了不敢做,做了也不敢说,而压抑自我,就让自我找不到存在感。
自我其实就是一种体验,一个重视自己体验的人,就容易活出自我。每个人的体验都会有所不同,所以自我体验让每个人都活出与众不同的自己。而一个没有自我体验,或者不重视自我体验,或者长久压抑自我体验的人,也更容易陷入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评判。而一旦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很容易丧失判断力,自我存在感也会越来越弱。
所以,把体验当成自我,让自我去体验,你就会发现,你的自我会在不断的体验中得以完善且得以表达,你便会活出你的样子,不是最好的样子,但是,却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