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自律的习惯,为何比想象中难?

劳拉·万德坎姆(LAURA VANDERKAM)曾在TED演讲时(2016年)这样说道:当人们发现我在写关于时间管理的内容时,通常会有两个想当然的想法,一个是我总是很守时,另一个是我有很多诀窍和小窍门来节省各种零散时间。而实际上,劳拉并不是总能守时,劳拉也认为用小窍门来节省时间这个理论已然彻底落后了。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讲怎么时间管理,而是想破除一些其相关的误解,关于自律和关于习惯的一些固有思维与偏见。

其实我在写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时,我经常会发给一些跟我日常生活节奏不同的朋友看,不是让他们看我写的方法好不好、我的观点对不对,而是让他们看了之后告诉我他们的感受,会不会觉得我写得太严苛、有没有被冒犯的地方、会不会因为我的文字产生自责等等。

因为太多“成功学”的内容拉紧了所有人的评价标准,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

因为“越努力越幸运” “没有成功是因为还不够努力” “奋斗者才能成功” “成功人士的行程表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 “自律的人最优秀” “学霸的自律时间表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二点” “坚持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掌控习惯改变命运”,于是“没有自控力” “无所事事” “计划了也做不到” “flag必定会倒” “不自律” “不够努力” “意志力薄弱” “拖延” “随性” “躺平”成了每一个人的自责、内疚、失望和对自我的否定。

01 自律的人比随性的人更优秀吗?

在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我相信就有很多人能够意识到,肯定不是这样。

优秀的人太多种多样了:能够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专业演员很优秀,能够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也很优秀;能够完成所有计划从早到晚刻苦学习的人很优秀,能够不用功学习但能考得很好的人也很优秀;能够始终坚持一些习惯或原则的人很优秀,能够圆通地沟通和处理关系事情的人也很优秀……

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鼓吹“努力”“自律”“好习惯”就能“成功”的观念,而且这些观念深入到了每个人心里呢?

因为天分难求,而努力似乎人人唾手可得。努力有前人的道路和例子可循,于是更显得成功唾手可得。人人渴望自己变得更好,而更好的样子就是成功的样子。

但人并没有真的渴望更好,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别人都这么觉得,他们就觉得如果这样就很好而已。

其实自律只是部分成功人士的一种表现,并非是这些成功的人的目标是更自律所以变得成功。

这么一想,我们不由得会发现问题所在,自律是什么啊?

而养成自律的习惯,又为何比想象中难?

02 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生活

曾看过一个视频这样描述过:自律(self-discipline)意味着把自己分成两半,就像雕刻家和黏土,塑造自己的和被塑造的自己,也就是一半的自己试图控制另一半。这种分裂造成了内心的冲突,而内心冲突永远不会带来内心的平和,无论一个人如何定义自己的成功,它总要回归某种形式的内在平和、平息内在冲突。所以自律永远不可能带来成功,事实上,它会造成恰恰相反的结果,自我禁锢(self-imprisonment)。

视频中提到的自律将人分成两半,从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理论来理解,这两部分中一半是认知,另一半是行为,而认知会在不同程度上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同的,这不仅仅是受文化、教育、原生家庭等的影响,还受人本身的影响,也就是性格的影响。

所以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故而用一个“成功标准”和一种“达成成功的正确方式”来衡量所有人的行为,这也显而易见是一件错误的事。

大多数人都会这样认为——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意志力足够强、足够努力,什么都可以坚持下去、什么都能够做到。但是心理学会告诉我们(之前学了一门心理方面的认知思维的课):我们自身的认知思维、情绪和能力是有规律的,它们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如果无视其规律,那么人类就会想被大自然愚弄般也被自己的内心愚弄。

然而这些很少有人知道。

很多事情你不能使蛮劲,因为规律就在这里管着,而学懂了规律并学会与规律相处比学习所谓解决方法更有用。

03 习惯的规律

一般的励志类书籍会告诉我们,习惯来自于训练,训练需要奖赏和惩戒,如何训练则有不下二百种方法。

肖恩·杨在《如何想到又做到》里说到,虽然大量论述“习惯科学”的畅销书说“习惯科学”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但他们的理论其实跟上个世纪30年代的斯金纳及其他行为主义倡导的是同一套。纯粹的行为主义对真正改变人是不起作用的,原因在于这些关于人的理论来自观察笼子里的动物怎么行事,可大多数人并不住在笼子里,也不会像动物那样行事。事实上,如果你把动物从笼子里放出来,它们也不会照老样子行事。习惯科学并不适用于人,人比关在笼子里的动物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所以人的行为远比它们复杂。

我也基本认同其观点,多数所谓“习惯科学”基本等同于机械行为主义,心理治疗上早就舍弃了,而是用认知行为疗法替代行为主义疗法。

习惯也的确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奥维德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说到: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会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不过也正如所有关于“习惯科学”里的书一样,该书也将习惯分为好坏,且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好习惯的多少:人生仿佛就是一场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拉锯战,把高效能的习惯坚持下来就意味着踏上了成功的快车。 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其实人在一天中8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但改变起来并非那么简单的训练就可以做到。同时也未必所谓的坏习惯就是坏的,好习惯就是好的,科学对长期养成的习惯对人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完全且也不是都“正确”的。

04 如何养成习惯?

虽然我上文讨论了种种关于“自律的无意义”、“习惯科学的不科学”,但是人确实是会改变一些习惯的。

比如我其实在上大学前的人生中都是不吃绿色菜的,一方面是我不喜欢绿色菜的口感,另一方面是有其他更好吃的蔬菜,如我更喜欢莴苣、丝瓜等,但上了大学后,我反而开始吃了,原因是环境变了,在学校里我很难吃到我在家时可以吃到的蔬菜,而学校其他的蔬菜出现的频率要比青菜低得多。

而新习惯的形成往往源于来到了新的环境,人会为了自己活得更舒服,也就是认知、情绪和行为都达成新的和谐状态,所以会形成新的更舒服的习惯。

曾看过的一部剧《四重奏》里这样说道:人的心灵并不是靠努力或者信念所养成的,而是靠生活习惯才能造就的。虽然心灵是很脆弱的东西,但是一旦养成了习惯就不容易被打乱节奏了。并不是想着我必须去做什么,而是在你思考之前身体就已经先一步做出了行为。如果能把控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人就能冷静地面对各种事情了,所谓明镜止水,人若静好心自明了。

如果有一件事始终不去做,如果有一个习惯始终养不成,不如理解成这件事本身就没必要做,这个习惯也不是一定要养成。这样想,或许反而可以给自己新的机会去做新的事情,去遇到新的习惯。

当你太专注于自律的习惯本身的时候,你就已经走偏了。并不是时时刻刻每件事都需要自律,而是做成很多事的人,看起来好像都很自律的样子。

05 关于自律和习惯的真相

很多时候,人们的意识并没有真的想在某一个习惯上养成或做出改变。也就是说,人们有时候虽然渴慕某样事物,但他们并非真的如此作想,仅仅只是别人觉得好,他也觉得如果这样很好而已。

人类宁可虚假地、肤浅地活一下,向别人看齐,也不愿暴露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生命最本源的动机和冲动是没有那么轻易就会被挖出来的,或者轻松自如的显露出来的。

我们总是追逐于新奇的事物,殊不知不变的规律就是我们总是热衷于追逐新奇的事物;我们总是盼望着能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扩充升级,哪怕是机甲的、人工智能的也行,可是真到了那一天你还是泯然众矣;我们总是渴望作出改变,但当拥有改变时,却发现什么都没变,你和前人、古人、先人的活法本质上并无区别。

人拥有的一个最大的习惯便是:习惯活着。每天吃同样的饭、睡同样的觉、打同样的卡、见同样的人。而当生活方式演进时,你又将形成新的习惯。你每天都在为一些新的习惯而努力,其实你不自知而已。

许多人之所以苦恼或焦虑于养成良好习惯,多多少少是希望有掌控生活的感觉,他们把对生活的不满投射到自我习惯身上。他们假想有一天,他们拥有良好习惯,也就拥有良好人生。

正是因为难以坚持,一些商业会玩这样的伎俩:培训机构和家长对赌,只要考勤做到不缺勤,学费全额退款。这真是一个养成好学习惯的办法,问题是我周边就没有家长坚持下来的。即便把这个样本量放大,能坚持下来的也是凤毛麟角,而且一定在其它事务上付出了得不偿失的牺牲。原因很简单,我们处在一个复杂多变、充满风险和未知情形的世界,我们需要不停地作出最有利的决策。因此我们会允许自己容纳某些不良习惯:拖延、健身卡落满灰尘、报复性购物或暴饮暴食。

但是此时我们又是充满内疚的——有不良习惯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又内疚,想作出改变,因此撕扯。社会习俗告诉你:你将为不良习惯付出代价;个人情绪告诉你:再无耻一会儿。两个声音同时响起:振作起来!丧下去!

王石:自律当然是一般的社会规范的要求,(但是)它不是成功的一个前提,说‘你必须这样做’。

冯仑:怎么样才是最舒服的状态?我现在想,就是自在。所谓‘自在’,第一,不用算时间。你干啥事儿,想几点就几点。如果每天被时间束缚,就觉得这不自在。第二,不算小钱。这个现在做到了。第三,不算是非。是非这个东西,拉长了,就没有是非,越缩短是非越冲突。人的不舒服,来自于内心的是非标准和外部的是非的冲突。因为咱弱小,如果强大,那就‘让天下以我的是非为是非’,那就变舒服了。

冯仑:所以,控制,叫做自律也好,叫管理自己也好,反正一开始是要和不舒服做斗争,之后就进入到自然舒服,也没有什么特别难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