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破旧反能成真,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道德经》
敝则新,在许多时候我们都给他理解为某个东西衰败破烂之后就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替代,比如像王朝的更替,比如像房屋的修葺,比如像人的运势的否极泰来。
但我更想把它理解成在古老的旧的事物上的引申延展。
中国从古代的诸子百家传承到此,我们把许多旧的文化知识完全抛弃了,这是不可取的。
特定时期的文化虽然有一种时代性,但是文化的根本内涵更具有一种链接未来和过去的超越性,他就像是一期又一期的花朵一样,旧的花朵凋谢,才有新的花朵的生长,在新的时代大放光彩,拯救无数人于痛苦迷茫的漩涡。
就像道德经是千年前的智慧,在《道德真经注》中就有历代更替的前人不断修改批注来让这朵前年流传的智慧在当代开出更适合人们理解的花朵。
我也是这样,也许有很多人去解释道德经,也许也有许多人像我一样,怀有着我只看原著的想法,但当一些人有需要的时候,或者说当一些同龄人有需要的时候,亦或者当其他关注的人有需要的时候,这些文章一直都会在,他一直都会在等待有需要的有缘人。
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我想用我一位朋友的例子来说明,朋友几经高考,每次都换很多辅导书,哪本辅导书听朋友说好就买那本,最后一直没有就着一本看下去。
即便不同的辅导室侧重的功能不同,完善性可靠性也不同,但是能够在市面上广为流传的,还是没有太多的问题,在经过合理选择的情况下,能够以一本钻研下去就很好。
弟弟也是这样,妈妈给他买了很多辅导书,但是基本都不做,或者只做一两页,我告诉他,做我给他的书,并带着他去实践体会,剩下的就把妈妈买的书都捐掉。只做一本,这本很全,这本是根。
我们也是这样,时代的好书,新书太多,反而难以钻一研究下去。
初高中时代我就只有一本道德经,其他的书也看,但是看了就过了,只有道德经是只要有机会就拿出来看。
人心也是这样,越贪婪,愈渴望多,心愈杂乱,愈凶多吉少。
人生在世,心常清静,脚踏实地,不贪不抢,不慕不怨,常怀一颗慈悲心渡人,才是吉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