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一样也是学过孔子之道的中国人。赵军抗秦惨败以后,身为赵家的老祖宗,起码他也应该说一声对不起,照着孝道去成王,结果还是照搬照抄。
后人看历史上,每一次惊心动魄反复的拉锯战,几乎全部都是围绕真孔子(颜回)而展开,因为没有他们两位最早上达的舜帝中庸,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
十,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最神奇的数字。孔子、颜回、范仲淹,魏征,孙中山先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这个数字,惊人一致。
没有孔子,就没有颜回。没有颜回的非礼勿动,就没有岳飞的不动如山。没有颜回的非礼勿言,就没有苏轼差点掉脑袋的乌台诗案。两位最可爱的颜渊信徒(爷冤),撑起了中国人的一片天空:一文一武,皆守冤死。他们忠于冤死,才能证明自己是颜回的接班人,造福子孙后代,又能有什么遗憾?
后世欲为不朽者,当继以真不朽。至于水银反腐的不朽,留给秦始皇的学生,继以行尸走肉。
中庸至难,尊得太高或贬得太低,两失其中。
奋斗目标:救儿共识
路线:十连败
远虑:加沙难民营
近忧:自家难民营。
结果:不杀子(忠实践行救儿共识的,当然回报会是这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世界上只有尧舜之道,这种近乎悲壮的失败,连一时成功者都会感到胆战心惊。
他们胜利的次数越来越多,自己剩下的就会越来越少。猜一猜,会是什么。
今天君子们的使命,全部都是捍卫孙中山先生的十连败,谁敢打着他的旗帜,就有责任去延续好他的十世。
和平与战争永恒相对。没有岳飞,哪来和平?
选山农(野人舜帝),带书生(君子,读书人)。
真正的论语:先进于礼乐,野人(山农舜帝)也,后进于礼乐,君子(读书人)也。
没有礼乐的原著—农民舜帝,后世读书人,哪里来的礼乐呢?
荀子私自改造儒学,那是闭门造车,早被谭嗣同痛斥辨伪。
把半个圣人的做法,倒过来,去认真思考,才能恢复先秦经典原意。
半个圣人错误理解的战争灾难,未来或许就能避免,这是两岸同胞手足的福音。
立法院是最后一道防线,同意投票“不杀子”的,请动手。
保证没有一个正常人父母,会轻易乱来。
小朋友的选票不负责任。但是大人们手里的选票,就要自行承担,未来自己一个人十世的后果。
传说中的不战而胜。
下一次,选一个更笨的山农,带读书人要好一点。
离中山先生的十连败,又可以接近一步。
他的每一次失败,都代表一世,失败十次,就是君子十世。
秦始皇,二世而亡。欲速为一时胜利者,笑不出来了吧!
读书人不能忘记真孔子和颜回,他们全部都是难民营出身,中国人最后的晚餐,否认不了。
才有“负心每是读书人。”,并不是读书无用,而是各人的选择不同。刘备的最后一次大败,输在轻视真材实料的读书人。
战事变幻莫测,明白人都不敢轻视老弱病残妇女儿童。
今天的和平重心,真岳飞,竟然是一个女儿身,无数人大跌眼镜。
那么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白起呢?
白赢的口号改一下:“郑屠游戏困,复读生英文。”
加一横幅:绑爷来了。
秦始皇和土匪的盗心,一也。双方殊途同归的天命,都是杀子。君子闻道而恐惧,小人之爱子,每反成害子。崇拜吕后的母亲们,难道看不见她是如何用“二师兄”去杀害自己亲子汉惠帝的吗?哲人的警告,都无欺于天,历史早有明鉴。
中山先生的伟大,早就认清帝制文化的太多悲剧。不敬他的真心,后人很难走出重蹈覆辙的泥沼。
中国的父亲们,哪怕救儿共识失败十次,也绝不放弃努力,不会动摇心志。越选输一次,下一次就应该越来越有信心、勇气和力量了。
才输了三次,尽管还比不上中山先生的输十次,离“不杀子”更接近了,值得庆贺,上天最好的奖励莫过于此,天恩浩荡,每输一次,就多得一次。
中华文化人的天赋使命,就是带领天下人,一起走出“杀子”的课纲迷宫。任何人可以反对,但噩梦很快会成真。忠言逆耳,好话不灵坏话灵。
难赢如何反思过失:有三败而不自知,将来又岂能不当“无三跪”?
最后一刻,撤换老将廉颇,换上赵括。(一败:失联信平君,脸破了以后他才是真的。)
把天敌金误术和正岳飞放在一起,水火难容,其实她犯的错误,都和岳飞一模一样,“劝立太子”,证明她就是女岳飞。心里面真的有老百姓,一望而知,自愧不如。(二败:不认国姓爷)
不喜欢读书,仅靠实战经验的刘备,亦大败给陆营一书生,输得倾家荡产,天命难违。历史上的成败,今天一样在重复。(三败:小看读书人)
有此三败而不痛苦反省,三军大败,罪在一人:复制粘贴,照搬照抄的照君—照孝成王。
孔子之道的缺点:过于注重孝道。孝道是家庭日常用品,不应该用在天下为公这个公共领域。
上下两头暗,才会逼出中庸。明明是瞎子父亲和心盲弟弟错了。难道一盏明灯的舜帝,还会因为孝道去知错不改吗?
舜帝之大孝,也不是照抄照搬前人的错误。
输了的,不如先到一副对联下面,负荆请罪,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说五百次对不起,自动加入廉军。有望解除能登余震五百次的危机,早日安定灾民人心。
上廉:罗刹海市张罗海法多坑
下廉:观音山上礼观山水无情
横廉:愁老师
改廉:骂急
修重瞳重耳,可以让小朋友们再听这首歌时,对自己有点好处,超越一时个人恩怨,相信原著不是故意影射谁,对事不对人。
小朋友一听主题是“骂急”,就悬崖勒马于急功近利,这首歌才有价值和教育意义,挨骂的也会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