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第3天《梁惠王上 凡七章》1.3
原文阅读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字词注释
[1] 凶:荒年。
[2] 好(hào):喜欢。
[3] 填然:形容鼓声。鼓:动词,击鼓。古时兵以鼓进,以金退。
[4] 兵:兵器。走:逃跑。
[5] 直:只不过。
[6] 数罟(cù ɡǔ):数,密。罟,鱼网。洿(wū):大。
[7] 憾:恨。
[8] 豚(tún):小猪。彘(zhì):猪。
[9] 庠(xiánɡ)序:古时的学校,商朝叫庠,周朝叫序。
[10] 申:反复陈述。孝:善事父母为孝。悌(tì):善事兄长为悌。
[11] 颁白:头发半白。颁,通“斑”。
[12] 黎民:百姓。
[13] 检:制约。
[14] 涂:同“途”,道路。莩(piǎo):饿死的人。发:开仓赈粮。
译文参考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河内地方遇到了灾荒,我便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到河东,还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遇灾也是如此。看看邻国的政治,没有比我更用心的了。但邻国的百姓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加,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拿战争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兵刃相交,丢下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一口气跑了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如果跑五十步的士兵讥笑跑一百步的士兵,怎么样?”
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到百步,同样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到池沼,鱼鳖就吃不完。斧头按时间进入山林,木材也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也用不完,就能使百姓养生送死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养生送死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宅田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上丝袄了。鸡狗猪等家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期,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余亩的田地,不要妨碍它的生产,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吃饱了。用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强调孝顺长辈、善事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用肩背、用头顶地走在路上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穿丝吃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猪狗吃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救济;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缘故,年岁不好。’这和用刀把人杀死却说‘不关我的事,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若不归罪年成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纷纷到您这儿来了。”
核心内容解读
这段文字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治国理念的经典对话。其核心思想围绕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政治主张展开,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施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而非仅关注短期利益或推卸责任。
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虽自诩“尽心”治国,但其政策仅是小修小补,如灾荒时移民调粮,与邻国统治者的本质并无不同。两者都未触及根本问题,如同战场上逃兵仅逃跑距离不同,但本质都是失败。
孟子提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资源,以实现粮食、渔猎、木材的可持续供应。 孟子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论述与当代生态保护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智慧,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前瞻性。
孟子认为,通过合理分配土地(“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发展养殖业(“鸡豚狗彘之畜”)、推行教育(“谨庠序之教”)等具体措施,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做好民生保障,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
孟子尖锐批评了统治者推诿责任的行为,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将百姓饿死归咎于天灾,“非我也,岁也”,类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要求统治者必须反思自身政策,而非逃避责任。
孟子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武力压服的“霸道”。他强调“保民而王”,与法家重农战、严刑法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梁惠王的困惑“民不加多”实际上是为对人口劳动力与兵力的焦虑,而孟子则将问题引向更深层的道德责任。
总之,这段对话的核心在于:治国不能停留于表面措施,而需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统治者必须承担道德责任,通过仁政实现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孟子批判到建构的论证逻辑从和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至今仍具警示意义,提醒人们警惕形式主义,追求实质进步。
背景知识介绍
中国政治哲学中的国家起源和治国之道
最早讨论国家起源的哲学家是墨子。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就是“兼爱”,就是说爱人不分阶级差异。那么,墨子是怎么看待国家起源的呢?他认为,在国家建立之前,人们都是处于一种没有组织的涣散状态,上天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就创建了国君和国家。也就是说,是上天创建了国家,国君就是天子,他具有绝对的权威。国君的权威表现在,他可以根据统一的标准来实行政治制裁,强制人们改变涣散的状态。当人们变得有秩序以后,国君再推行“兼爱”,这个就是墨子提出的治国之道。墨子的国家起源论能反映出,墨子时代政治局面的混乱,墨子希望可以通过一种强制手段来实现统一。墨子的治国之道,在通过强制的手段强调服从和纪律,这也发展了墨家的职业道德,因为早期墨家来源于武士。
按照墨子的说法,国家会出现,是因为它有存在的必要,可以改变混乱的现状。跟墨子的观点不同,孟子认为国家肯定会出现,因为它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伦的产物。那么,如何引导社会关系往良性的方向发展呢?得需要一个精神领袖来管理国家。在儒家的政治哲学观念里,只有圣人才是真正的君王,因为圣人拥有最高的精神成就。当一个圣人当了君王,他的治国之道就是王道。什么是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教育老百姓,治理国家。怎么实行王道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君王在自己的国度里给老百姓普及教育,让他们都懂得人伦的道理。孟子推崇的治国之道,其实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只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道家学派也支持,圣人当君王。但他们提倡“无为而治”,君王不需要做太多事情,只需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做他们能做的事情就行了。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极限后,就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君王应该顺着老百姓,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以来,整个社会的秩序就乱了。除非,这种“无为”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法家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他们提出,要通过法律来管理老百姓。进行法治的第一步,就是立法。先把法律条文明确地记载在书里,颁发到各个官府里,再向老百姓公布。一旦有了法律条文,老百姓的行为就受到了管束。怎么确保老百姓都能遵纪守法呢?法家的人又想到了第二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奖励守法的人,惩罚违纪的人。可是老百姓那么多,怎么监督得过来呢?法家人就想到了第三步,提拔一些官员为民服务,君王只需要监督他们就行了。冯先生认为,法家的治国之道才算真正地做到了“无为而治”。
政治哲学到了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新儒家理学派的代表朱熹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那国家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如果君王能够按照国家存在的道理,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一定会繁荣的。比方说,我们建造一座房子,得按照建筑原理来造。如果想另辟蹊径,按照直觉或者经验来造,那这座房子肯定不行,因为它不符合客观原理。朱熹提倡的治国之道,有点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按客观规律来办事,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孟子》,方勇 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2月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08年12月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万丽华 蓝旭 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