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剩十几分钟了,什么事都干不了了,那我看会儿手机哈。”
看似无用的垃圾时间,就这么在自己的心理暗示下,在手机屏幕前度过了,如果时间稍长一点,可能会出现头昏脑胀、精力分散的症状,还不如发发呆来得有用。
我知道就凭这一句话,说服一个人去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曾经的我也是这种“装睡”的人,但现在我能做到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因此我相信:我有可能说服那些和我有相似经历的读者。我先给读者展示一下我利用零散时间的方法,也许读者能从这些细碎的方法中得到些许启发,但是之后才是最为关键的:如何说服自己去充分利用零散时间。
我的零散时间主要有两类:上下班、做家务。上下班时间,先走一段路,坐地铁,下了地铁再走一段路。做家务时间,包括擦地、做饭、刷碗等。
这些时间看起来只能算是垃圾时间了,什么正事儿都干不了,但是我晒出自己的成绩单,你也许会不信:我用这些垃圾时间,在一年之内能看十本书、记录十万字的笔记、听400小时的知识类脱口秀节目、产生500个灵感!这些灵感中,既有工作方面的,又有写作方面的,做到了工作爱好两不误。
【零散时间我在做什么】
我是这么做的:
走路的时候,我在想工作该怎么推进、文章该怎么写,有时灵感会自己冒出来。很神奇的是,有些灵感并不是我正在想的内容,但确实很有用。为什么我选择走路时思考呢?走路有晃动、需要用眼睛的余光看路,因此不适合看书,不是曾经有新闻说:有人因为走路看手机而跌落下水道。走路是一种简单重复的动作,除了过路口之外,都不需要动脑子,而且周围的陌生人距离自己比较远,也不会影响到自己,因此这时去思考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坐地铁的时候,我在看书,即便没有座位,看书也不成问题,因为地铁里晃动不大。可以选择电子书或纸质书,我倾向于纸质书,因为手机的功能太多,容易让人分心,而且对眼睛的伤害远远大于纸质书。纸质书最好包上书皮,这样就避免了你的个人读书好恶暴露在邻座人的视野之下。为什么我选择坐地铁时看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与陌生人眼神对视的尴尬,另外地铁的声音较大,如果再给耳朵带上耳机,会加大耳朵的负担,时间长了会耳鸣甚至得美尼尔综合征,前几年的我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想读书却又自制力不足的读者,其实上班时间可以选择不开车,这样就可以强制自己在地铁这样的封闭环境中拿起书本,也可以强制自己在走路这种独处时间里构思点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做家务的时候,我会带上耳麦听一些知识类的脱口秀节目。为什么我选择做家务时听东西?做家务时肯定不能看书,因为双手用于做家务。也不能思考,因为做家务并非像走路那样是一种简单重复的动作,而是需要少量思考。双手、大脑都被家务占上了,只剩下耳朵可以用了。听的设备选mp3为宜,因为即便率坏了,损失也比手机摔坏小很多、不受手机各种功能的干扰、不依赖网络、下载之后存在本地而防止网络资源被删除(我现在就保存着一些网上再也找不到的资源),缺点是需要自己去下载。另外,不想得耳病就用耳麦代替耳机吧。
最后提一点:每个人的选择会是多种多样的,我这种方式只是一种参考,有人爱听音乐,这也非常好。原则是尽量让看、听、想的方式平均使用,可以避免近视眼、美尼尔、书呆病,同时又能获得视听思的全方位体验。
【如何说服自己】
说了这么多具体做法,但关键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有什么动力让人去充分利用零散时间?
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欢保持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每天起早贪黑上班,为的是让家庭有个良好的经济条件。但是,每天早上起来,一想到上班,头就有点儿变大,因为不仅要面对工作本身的压力,还要在人前人后给自己戴上一个光鲜的“面具”,但想一想有钱赚也就忍了。一想到下班,回家还要做家务,头也会大一圈。因此,不要说垃圾时间,整个业余时间都需要给自己心理上的压力“松绑”,谁还会费尽心思地去看书、听知识类脱口秀、思考呢?只能寄情于追追剧、扫扫花边新闻、游戏游戏、购购物、吃吃喝喝这些让自己爽起来的事情,地铁和公交上的大部分人都在做这些活动。
我们都会天然地把这样的情况归结为“没办法”、“现实如此”。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这样看待这种无奈:
我们应该都知道,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无非是孩子的前途、自己的前途、家庭的健康、家庭的和谐氛围。我们都明白这些是大局、是正确的事,但就是无法说服自己踏踏实实去完成这些正确的事,而只是习惯性地围绕在钱周围。为什么?
主要原因有三:
一、赚钱的压力:这无可厚非,只是不要忘记赚钱之后的目的。
二、从来没有感受到过枯燥工作中、繁杂家务中的乐趣
我每次读书(前提是自己喜欢的正面书籍)之后,感觉神清气爽,绝非玩儿手机之后的头昏脑胀。这样的效果,可以让自己在工作中呈现出更多的正面效果,在生活中更是能带来更多的幽默感、智慧与家庭和谐。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但只要开始做,就有很大的机会。
书籍的魅力已经很强,但是和脱口秀还是没法比,我在做家务的时候听着脱口秀节目,内心总是感到惬意。就因为这个,我喜欢上了做家务!
有人会说,做家务会让人变得俗气。当我做出一道水平堪比饭馆的菜肴时,家人那种欣赏的眼神和热辣的点评,会让家庭氛围顿时温馨活跃起来。这里引用庄子的一句话:“道在屎尿中”,其实做家务一样有那种引人入胜的兴奋点,这比在饭馆中吃着不知是地沟油或是转基因油的未知感觉要好很多吧。
三、感受不到充分利用零散时间的紧迫感
家里的老人生病了,我们只知道带着老人去看病,花最多的钱、找最好的医生,有时却不知道该选择中医还是西医,给足了钱又有何用,方向都错了,越努力越效果越坏。身边这样的负面例子挺多的,读者稍稍关注一下就知道了。
更为重要的是,要用养生观念去避免生病,而不是等有病了再去治。但是养生领域早已存在商业上的炒作,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同一个养生观念,两个专家的说法完全不同,我们该信谁?想尽孝,不去学习和思考怎么能“正确”地尽孝?
《黄帝内经》说:“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这并非说是让普通人都达到医生的水平,而是有正确的养生观念、对中西医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就可以了。
孩子的教育最重要了,我们只知道给孩子花最多的钱、选最好的学校,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才最符合未来、符合自己这种家庭?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前景,却只想着加班、努力工作就会好。这些思维往往是一厢情愿。
明白了这些,就能找到充分利用零散时间的紧迫感和动力了!
----------结束----------
作于201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