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变化和挑战。有时候,我们试图控制自己的命运,忽略了生命的本质特点 - 不确定性。然而,当我们试图控制和计划一切时,我们会发现自己难以摆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人生也变得一成不变和乏味。相反,当我们学会接受和允许生命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我们就可以活出潇洒、自由和肆意的人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允许一切的发生是一种勇气、自我认同和信念。它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下固有的思维和习惯,摒除所有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偏见和成见,用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变化。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活,就会意识到生命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需要我们去发掘和追求。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是无穷无尽的,无需担心未来和不确定,因为每一天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每一刻都处在变化之中。
但是,要注意这样的自由和肆意不是无节制的,我们需要在做出决策和行动时,保持理智和善良,不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和安全。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肆意和潇洒才是真正的自由和独立,让我们活得更加真实、充实和有意义。
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说人们各有各的人生课题,不应去干涉他人的课题,不然就会产生人际关系的烦恼,既不能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是一种尊重),也不能让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课题(《被讨厌的勇气》中说: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做到课题分离,既能不为别人的事情担忧、操心,也不会有对他人有控制欲产生烦恼,还能做好自己、不受他人控制。
要区别是谁的课题,《被讨厌的勇气》中给出了方法,就是判断这个事情最后是谁来承担后果,谁承担后果,就是谁的课题。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孩子学习,父母进行了干涉,那么孩子学习是谁的课题?如果孩子学习不好,那么承担后果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这样孩子的学习就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应该去干涉、控制孩子的学习,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和引导,做出自己的贡献出来。
在这方面其实有太多的父母控制欲望强烈,之前看到过这么个调侃的事情,说三岁的孩子能背古诗有什么用?还他妈高兴。因为攀比,把自家的孩子当成了攀比的工具,去控制、逼迫孩子。
别人的评价
怎么理解别人的评价,这里引出三毛的一句非常厉害的话,“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余的你”,翻译一下:你对我的看法,不过是你的三观和内心想法的映射,而不是我本身的样子。
为了进一步理解上面三毛的话,再来举一个例子,曾经苏轼和佛印和尚泛舟,因为苏轼一直想压佛印和尚一下,就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像一滩狗屎,法印和尚微笑着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轼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当回到了家之后,经过分析就觉得不对,佛家说“佛心自现”,心是什么样的,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心中是狗屎,看到的就是狗屎,心中有佛,看到的就是佛,这下又没赢过法印。
通过苏轼的故事来想想三毛的那句话,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那是因为每个人的三观不同;对同一个人有人评价很好,有人评价就极其的低,那是因为内心想法的不同,喜欢你的人和不喜欢你的人对你的评价就不一样。想想蠢萌和蠢有什么区别,喜欢你的人觉得蠢萌,不喜欢你的人就觉得你蠢,这方面再想想“吾孰与徐公美?”。
所以别人的评价是什么?是一个客观的你吗?他真了解你吗?他的评价就可信了?
但是大多数人是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的,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评价对自己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想想,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是别人的评价吗?不,是你的在意,当一个人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的时候,那网暴又怎么伤害得了自己呢?
当自己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是脏的,不会认为是自己脸的问题,但是当别人否定、嘲笑、不认可自己的时候,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了?
结合课题分离,评价
结合课题分离来说一下别人的评价,阿德勒说过,“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你,那是对方的课题”,你怎么做是你的课题,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课题,他说他的,你做你的,别干涉了。对于这一点还得结合一下阿德勒心理学的另外一点,就是他者贡献,课题分离并不是要让你非常的冷漠,而是去做你认为对他人有帮助的事、自己想要做的对的事,这样只要自己感觉到对他人有贡献就可以了(这种贡献是要自己客观判定的,而不是盲目自信的结果),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评价。这一点阿德勒是这么说的,“只要自己做了对的事,感受到了“贡献感”,就不必期待他人的感谢与赞美”。
亲密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也要注意课题分离、允许一切发生,收起自己的控制欲,给予他人自由,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亲密关系中双方有一方面就会很容易触犯到没有课题分离,就是要对方来实现自己的需要,自己想要的生活要对方给予、想要的东西想要对方买、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对方陪伴、自己有情绪不说,想要对方来体察,等等,这些之能表达出自己的诉求就好,并不期望对方能够实现,没有人能时时刻刻、随时随地的来体察你的情绪、和需求,自己想要实现的更多的是自己实现,偶尔的去实现对方的需求(这样很浪漫和产生生活中的小惊喜)。
一定注意不要将自己需求的希望寄托于他人,电视剧《知否知否》中盛明兰有句话,“这天下没有谁是谁的靠山,凡事,最好不要太指望别人,实在要指望,也不要太多,太深。指望越多,难免会失望,失望越多,心生怨怼,怨怼多了,就生怨恨”。自己的需求自己实现,对于对方提出自己的想法就好,不求实现,改变一个人这个想法本身就是愚蠢的。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有自己的思维世界,没有谁会想着被人控制,尊重对方的思想,允许对方不能实现自己的需求,不然产生的是亲密关系的矛盾、烦恼。其实多找找共同点的地方(兴趣爱好、事业...),一起做体验幸福、快乐。
不满足他人的期待、不在乎别人的不认可
人生中有一个快乐,是满足他人的期待,和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对于想要实现自我的道路上,这两个就是绊脚石,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的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也会给人无法信任的感觉,满足于他人的期待,就会背上他人的期望。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标准去遵守,而不是因为别人的认可、表扬才去做。如果我们去遵循赏罚规则,做了恰当的事而得到表扬,做不恰当的事会被惩罚,那就会陷入到一种情境,“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这样我们所做的事是受赏罚规则所决定的,大学生的学历就不能接受餐厅服务员、回村工厂的工作,那样不体面、让人笑话;还有在大城市打拼很不如意、生活一团糟,也不能回乡,为了面子。
其实自己的生活中并没有安装别人能观察自己生活的监控,没有人会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在意你自己的其实只有你自己罢了,别人对自己的不认可、嘲笑等等能影响自己的是自己的在意,是通过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看自己,而不是直接与自己对话,想要什么,想要变成什么样子。
自己想要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是这样的,不是因为要耍酷,不是为了被人认可,不是为了要证明自己行,不是为了对待他人的嘲笑而争口气。这样不在乎他人的想法,也有利于自己自律,自律不光是到了什么时间就去做什么事,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不管别人怎么嘲笑、讽刺、不认可也能坚持的做下去。
活出不被定义的人生。
不求回报
想要对待一个人好就去这么做,并不求回报,如果想着必须有回报,那么就会产生烦恼,要允许没有回报的产生。如果爱一个人要求被爱,那么爱就不会被歌颂;如果为了养儿防老,那么父母爱,就不会伟大。爱一个人不因为他好,而是因为你很好,杨绛:“买了就不要去比价格,吃了就不要后悔,爱了就不要猜疑,散了也不要诋毁,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说真的,人生,拼的就是一个心态。心态崩不住,生活处处都会崩塌。当尘埃落定,回头去看,自己苦不堪言的焦虑,都是自己和自己在较劲,不是吗?别后悔对任何一个人好,哪怕看错,哪怕被辜负。因为你对他好,不代表他有多好,而是你很好。过去即成定局,后悔徒增无益。吃了就吃了,后悔什么,那一刻的开心不值得吗?爱了就爱了,又疑心什么,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不信任的猜疑。散了就散了,不合适的关系,好聚好散,才是放过自己。总是怨天尤人,只能让自己变得面目可憎。成年人的世界,果断干脆点不行吗?情出自愿,事过无悔,不复相见,不谈亏欠,不好吗?越来越发现,与个人而言,不可或缺的能力,不是多会赚钱,也不是多善交际。而是无论发生任何事,你都有快乐起来的能力。”
自己被朋友背叛,最大的伤害不是使你痛苦,而是在之后的生活中,不再付出真诚;情侣的欺骗对你最大的伤害也不是使你痛苦,而是在你日后的生活中不再渴求爱情。他人的错误让自己买单,是多么的愚蠢,自己真的失去了眼里的光,那就是将过去的不堪去绑架了美好的未来。
最后
最后引用一下《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段文字:幸福是一个旅程,不是一个终点站。所以大胆去爱吧,如同不曾受伤一样;纵情跳舞吧, 如同没有任何人注视一样;尽情唱歌吧,如同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用心工作吧,如同没有金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