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鹿隽
(一)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美生于美感经验
(二)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艺术家在创造时既要能“超以象外”,也要能“得其环中”。
(三)美感与联想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如果你不是艺术家,纵有极好的内容,也不能产生好作品出来;反之,如果你是艺术家,极平庸的东西经过灵心妙运点铁成金之后,也可以成为极好的作品。”
印象派——这个东西是什么不重要,它给我带来的感觉才是最重要。莫奈说过一句话:我多么希望我生来是一个瞎子,我对事物没有任何概念,然而我可以突然获得视觉,在我不理解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我直接把它用画笔画下来。
(四)移情作用
所谓美感经验,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
(️五)艺术生于创造的想象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
(六)无所为而为
在《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内容当中的第三部分《谈美》的开场话里说到:“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幅‘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厉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无所为而为,在于关注做这件事的本身价值和情趣,而非注重做事情的外在结果与利益。
就如我热爱创作这件事情,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令我感受到和捕捉到生活中最平凡、最不引人注意,然而却是最真实动人的瞬间和细节。每个人的生命感是不同的,我因为喜爱创作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并接受生活中种种好与不好的经历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创作营养。在创作这件事当中,看到了我从未“看”到过的世界,这也是“无所为而为”的情趣与收获。
书中言:“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我认为“无所为而为”是初心,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炼。
(七)关于“自然美”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做得好诗文的人都不能说是模仿字典。说自然美本来就美(“美”字用“艺术美”的意义)者也犹如说字典中原来就有《陶渊明集》和《红楼梦》一类作品在内。这显然是很荒谬的。
(八)艺术创作的灵感往往来源于其它艺术门类的启发
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笔之前,先请斐旻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张旭是唐朝的草书大家,他尝自道经验说:“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 从这些实例看,我们可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
(九)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十)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