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有子:孔子的弟子,全名有若。相传《论语》是有子和曾子二人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因此在书中他二人不称名讳,称“子”。
孝弟:孝敬长辈、有爱兄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好犯上者鲜矣:好,就是喜欢;上,比自己地位或者辈分高的人;犯,冒犯、顶撞;鲜,就是少的意思。
作乱:叛乱、造反,做一些逆理反常的事。
务本:务,指的是专心、专注;本,就是根本。
道:人道,君子之道,与人相处之道。
仁:人和人相处的大道。
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很简单,意思是: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的为人,能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却又喜欢顶撞上级,这太少见了。不喜欢和上级对着干,却又喜欢叛乱造反,更是没有见过。
君子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也就顺理成章的产生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说:一个人花言巧语、满脸堆笑,他身上的“仁”恐怕就很少了。
一、什么是“仁”?
“仁”这个字很简单,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你可以这样理解,谈“仁”就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人,所以“仁”是用来处理人际关系的。
为什么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呢?孔子认为,“仁”是君子对待别人的最高标准,处理和他人关系的根本原则。
今天,你一定熟悉一个词——原生家庭,一个人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会映射到长大之后和其他人的关系中,虽然不能说原生家庭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对他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
如果我们能够先处理好和家人的关系,那么“家和万事兴”就会容易很多,这也是君子追求“仁”时必须要经历的修炼。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是同样的道理,该怎么治家也就该怎么治国,从亲人、家人,到外人、远人,一直推衍到天下人,这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仁”是真性情
《论语》讲孝悌是仁的根本,人们又常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足见所谓的孝悌是一种相对的情感维系,而这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有些地方的宗族观念依然非常的强烈,比如前段时间热播剧《破冰行动》中的塔寨。
虽然,现在普通人没有了很强的宗族观念,但是当几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存时,那种情感维系的力量就展现出来了。
这种力量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你和家人、兄弟姐妹相互友爱,日积月累,慢慢地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一面就展现了出来,最终你会成为一个真性情的人。
千万不能小看日积月累的力量,下班回家是看一个小时综艺,还是读一个小时书,用不了多久差别就很明显了。
三、真诚就是道路
有若从正面讲了《论语》中最核心的概念“仁”,他要我们做一个有分寸、有限度、真性情的人,接下来我们看孔子从反面讲他对“仁”的看法。
“巧言令色,鲜矣仁。”很显然,孔子不喜欢花言巧语、矫揉造作的人,喜欢诚恳朴实、刚毅木讷的人。
直到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一点上还是和孔子有着同样的看法,不管是交朋友,还是找女婿,很多人还是喜欢“老实人”的。
在很多人眼里我就是个老实人,孔子应该会喜欢我,想想真开心。
一个老实人是怎么做事情的呢?答案只有一个秘诀——真诚。
抱着一个真诚的生活态度,与人交往有话说话,没话就安安静静地坐着。人和人最好的状态,就是两个人安静的坐着也不会尴尬,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君子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通往真诚的,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与君共勉。
祝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