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本文纯属虚构)
“偶然闯入你心的悸动,是一个人?一首诗?还是一部电影?”,文艺调频的宣传广告魅力,让情感缺失的人群,像在沙漠里找到了水源,如何也不愿再离开它的声音,由这声音传出来的每一句话,均像遭遇知音之间相识相知,又如饮鸩止渴,让心灵得到片刻安宁,而后再度空落无依。
35岁的姗姗一直没将自己嫁出去,现在的她除多了一些成熟之美,与二十多岁时几乎没有太大差异,肤若凝脂,个子不高,微微丰满些。见过她的人会想到秀兰邓波,一张娃娃脸,两个小酒窝,好像永远也长不大。
在亲朋好友的关心下,姗姗也时不时去相亲,常常让男士惊喜又意外,就是姗姗进入不了角色,几乎是见光死,或交谈几次后再无感觉,最后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如何与男子相处。于是一拖再拖,由三十开始断断续续相亲,至今依然一人独来独往。
姗姗也算有志青年,文科毕业生,在杂志社当小编辑,每天与文字打交道,接触一群文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大量的阅读工作让她知道的故事特别多,爱恨情仇、狐妖酒吧、古代近代,让她知道了许许多多她这年龄不需要知道的故事,她却非常珍惜和喜欢当下的编辑工作。
每天姗姗回到家,夜深人静时,喜欢听“文艺调频”节目,听着听着跟着或喜或悲,每晚听节目成了她常态,一个人听也不打紧,或笑或哭失态无关大雅。
姗姗常常会记起那句“要死我死”的话,那是她初恋男朋友说过的话。想着青春懵懂期,可以肆无忌惮的考验男友,男友也乐意及时无怨无悔表态,多为博得佳人一笑。现在每每想到这句话,姗姗会感到自己没有那么孤单,那场马拉松式的恋爱,终因天各一方无果结尾。
姗姗听久了文艺调频节目,慢慢对感情需求更佳格式化了,越发喜欢那种“要死我死”的心灵感应,幻想起自己也是文艺频道主播,给听众带去心灵鸡汤,每晚十点倾泻情感,做到收放自如,每晚十点给听众说晚安,好像也在给自己说晚安,让缺失的东西在文艺频道圆满。
斗转星移,日月有痕也似乎无痕,姗姗在文艺频道的陪伴下,逐渐萌生了写点文字致青春、致四季,但内心依然希望致感动自己,感动那个现在已经不存在“要死我死”的人。
世界之大难以估量,茫茫人海飘起又落下。文艺调频声音穿透力强劲,姗姗想他或许也在听着那些内心深处想听到的呐喊声,隔着千山万水,这音频之声安抚着渴望拥有彼此的心。
这样计划悄悄进行着,一日与一日不同,渐渐变成姗姗生活的动力,再看风云已非昨日风云,它们多了一层文字的装裱,可以任意搭配想要的色彩,像大厨煮饭菜,总是调出自己满意的味道。
姗姗试着写了一篇篇感动自己的文章,目的是想文艺频道喜欢它们,让掏心掏肺的情感倾述,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风景,不为别的,就让生死离别、牵肠挂肚变成悦耳的声音,震撼人心,直到更佳珍惜每一次遇见,每一次心跳。
姗姗写了“致亲爱的”、“离愁”、“雨夜”……许多,也算声情并茂,如雨打芭蕉般柔而凄美,偶尔热情似火,童趣十足,也上天入地下海洋,处处洋溢青春活力。
这些让姗姗时常被自己文字感动,抬眼远望,日月风雨依然故我,夏季初秋,一个劲飘着大雨,刮着大风。文艺调频的编剧们对于她的投稿,只是鼓励她继续创作,仍然没有作品被选用。
夜里十点,文艺频道朗诵着莎士比亚的金典语录:
“要和一个男子相处的快乐,你应该多了解他,不必太爱他;要和一个女人相处的快乐,你应该多爱她,却别想要了解她!”
“适当的悲哀可以表达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理智的缺失!”
“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
……
每一句都让姗姗认为她写的文章需要转变风格。要写得让自己开心,靠着第一句那样去描述生活;要想活的明智,让思维与第二句看齐;要想文章一鸣惊人,写出与生死离别场景的好文章。
姗姗听着文艺频道主播动听的声音,感到今晚的文艺频道也有些不走心呀,找不到“要死我死”的感觉,到了不悲不喜的境地!
……
N年后,文艺调频依然还是那熟悉又优美的声音:
各位亲爱的,现在为大家朗诵一篇姗姗写的散文“致要死我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