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涂在脸上厚厚的泥巴、涂满油彩的泡菜瓶和酒瓶、插在花瓶里的金属花,解密了我观看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迟子建时,为什么打瞌睡?书写观影笔记时,为什么流眼泪?
在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选集里,看到迟子建这个名字,恕我无知,还以为是个男作家,打开纪录片,出来的却是一位女性的声音。作为一个女性,看到纪录片讲述的6位著名文学家中有女作家,不由心里感觉到有点振奋兴奋,但这种兴奋很快消失了。
纪录片一开头讲述的是,身居哈尔滨的迟子建,对花的喜爱,她去逛花市,整理插花什么的。紧接着是她代表黑龙江作家协会,去看望退休老作家,给他们带去春节的慰问,她牵头出版老作家的作品文丛,老作家们感谢她,她谦虚地说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这是作协的集体决定等等。
说到了这儿,你或许和我一样,不由在心头感叹:太乖了,这就是社会公认的好女性呀。是呀,整个记录片的基调就是这样的,好女儿,好学生,好作家。可不知为什么,我是打着瞌睡看完的。
但有一个地方,我的瞌睡清醒了,我的心灵被打动和感动了,就是迟子建的丈夫突遇车祸去世,她的世界瞬间坍塌那一段。迟子建说:“在那一个瞬间,整个世界的天平倾斜了,甚至走到街上的时候,你觉得整个的街,和平时感觉到的色彩,都是不一样的了。”
这个沉重的剧痛,不光对迟子建的人生,对她的写作也是颠覆性的。她描述道:“好像一颗年轻的文学的心,当时一直在蓬勃地也在跳动,但是有的时候跳动得不安分,那么在那一个瞬间,这一颗心落下来了。”迟子建的心重重地落在了写作上,她开始写作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她把自己的悲伤幻化成文字之水,疗愈自己,也纪念爱人。她说:“在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时候,我总是能从一些悲惨的事物当中,联想到一些丰富的细节。” 迟子建把她爱人用过得的剃须刀盒等等,他们生活中的细小物件写进了小说里。
迟子建把和爱人吃过的最后一个罐泡菜的玻璃瓶,把和爱人一起喝过的酒瓶,绘上油彩,做成艺术品,摆在家里的博古架上。爱人给她拍的照片,生日的时候爱人送的蛋糕、献给她的那支玫瑰,点点滴滴,她视如珍宝。
她说:“生命就是这样,你看哪一个冬天会没有尽头的,哪一个春天会永远伴随着你呢?一定不会。所以吃蛋糕呢,只是在生日的时候吃是对的。你一年365天吃蛋糕会腻死你的,那么就是对于我来说哈,我觉得我品尝一点蛋糕就可以了。其实每一个女人都会是渴望幸福的,那么我觉得幸福不能以时间的长短去衡量啊,但我想上帝也许给的我就是这样几年的幸福。还会不会有我晚年未知的幸福,那我不知道,所以我在结尾的时候就是让这个剃须刀盒里面飞出了一只蝴蝶。”
看着侃侃而谈的她,我心里的想法是:当时她有过多少以泪洗面呀。
她把爱人送给她的小花瓶,也涂上油彩,插上了一朵花,但不是鲜花,而是金属丝做的花,觉察到这一点,我泪目了,我感受到了她的渴望,她渴望先生像这朵金属花一样,永不凋谢、永不腐烂。
而且不是一朵金属花,是两朵,另一朵插在她和先生喝过的酒瓶里。我想这两朵金属花,在她的内心深处是她和先生的爱情,她其实是多么渴望,这爱情像这两朵金属花一样永不分离,永不凋谢。想到这,我落了一滴眼泪,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的痛。
更让我意外地是,这滴眼泪,像是打开了我内心的一道隐形的开关,我一边想着迟子建的话一边做手头上的事,眼泪却不由我控制地,一滴一滴落下来,越落越密,最后我竟然泪如泉涌,不能自制,我哭出了声。这突如其来的悲楚,让我大哭不止,我被自己的反应震惊了,不知所措的我,不得不停止手上的事情,起身站到玻璃门前,盯着户外的冠英树看了半天,才平静了下来。
思考、书写之后,我明白了,我因深切感受到了这种“生死两茫茫”的悲痛而痛哭,我感受到了迟子建的生命底层对逝去爱人的渴望。这种被压抑的渴望,如此地被深埋,只能寄托在永不腐烂的物件和金属花里,而且这些物件被涂上油彩,来掩盖主人的悲伤。但对于我这个观众来说,它们恰恰是了解迟子建的生命密码。
迟子建在15年前的文字里写道“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15年后被抹上厚厚油彩,摆在博物架的泡菜瓶、花瓶、酒瓶在替她说着这句话,替她压抑着悲伤。
2002年她先生去世,她当时38岁,记录片拍摄在2017年,15年过去了,她依然单身。整部纪录片里,她表情最鲜活、最生动幸福的地方,是她介绍自己和先生的美好时光的地方,手握先生的纪念物和金属花的她,脸上洋溢着生动的青春和美。
这些让我看得心如刀剐,迟子建失去爱人的伤痛并没有疗愈。她用厚厚的艺术、文字、积极乐观的 “泥巴”来压抑她内心的哀伤和渴望。她把它们埋在了潜意识的深处,她告诉自己该知足了,“365天吃蛋糕会腻死你的”,但她同时又渴望丈夫的“剃须刀盒里面飞出了一只蝴蝶”,落在她的右手无名指上,幻化成一枚戒指。
这是怎样的一种撕裂与痛苦呀。而否认压抑这些痛苦,需要多大的心理能量呀。
慢慢的我明白过来了,我为什么会看得打瞌睡,甚至在结尾处,最后几分钟睡着了。我的潜意识感受到了,这种压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热烈的渴望,努力表现得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的累。
我不由地想:究竟是迟子建封印了悲伤,还是悲伤封印迟子建?如果迟子建不用厚厚的“泥土”掩盖哀伤,而是让内心的伤痛自由地流淌出来,她会不会就可以跟自己的爱人有个好的告别?从伤痛中走出来呢?不被哀伤封印呢?已经拥有了新的甜蜜爱情了呢?
纪录片里的迟子建,对感情忠贞不一,亲和温暖,积极向上,有大爱,充满艺术家的风范。但,当摄像机关闭,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她,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呢?想到这,我有点肝肠寸断,眼睛不由地湿润起来。
如今是2023年,距离纪录片拍摄的2017年,6年过去了,我内心幻想,已经有一只来自天外,超出迟子建想象的美丽蝴蝶,落在了她的右手无名指上,蝴蝶化成了一枚熠熠生辉的钻石戒指,戴在她的手上,戒面折射出七彩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