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非孔子,则不知尧舜之当祖述。非孟子,则不知孔子之圣,为生民以来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贵,而我之不知人所以为可患。----《论语新解》钱穆
“不患人之不己知”,因为每个人所追求的东西应该是在自己内心的,而不是来源于外部的,所以不要愁别人不知我啊,该愁我不知人。为何该愁呢?知人最高境界,成就别人更成就你自己;知人中等水平,二流高手;知人下等水平,即不知人,往往容易盲目自大,得出错误结论。
孔夫子和梦老先生便是达到了知人最高境界,因为孔夫子那么推崇尧舜,我们才知道了尧舜的伟大,而孔夫子在追求尧舜的同时成就了自己;因为孟子对孔子的推崇,我们才知道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实至名归。而孟子正是因为对孔子的继承和发扬,才能够扬名天下。
这是令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有一人,也达到了知人的最高境,汉高祖刘邦。“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是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的确,因为他愿意放低姿态来成就了张良、萧何、韩信,把这三个人都铸造得非常成功,让我们觉得他们都厉害的不得了,成就他人的同时,他自己更加成功了。
刘邦与项羽同样不甘于人下,想要推翻秦朝,统一中国。雄心壮志两人谁都不缺,而项羽,太过锋利,太过尖锐,所以他只能成就了自己。范增的能力难道比张良、韩信弱吗?但说起来,大多数人记得的他不过是项羽身边的幕僚罢了,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多的印象了。项羽便是“知人”的二流高手了。
金庸先生说,一流高手过招,反而不如二流的好看。洪七公与欧阳锋是当世顶尖高手,他们相约在华山比试,比什么?内力。好看吗?无聊至极。什么比较好看?比如令狐冲大师兄的“平沙落雁”呀,比如“江南七怪”大战丘处机呀,比如上少林挑战、使遍七十二绝技的鸠摩智呀,而一流的高手,不用招式,而用内力。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论语的解读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手不释卷,但看论语原著却觉得分分钟想睡觉呀。
所以,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对大夫们说:“子贡贤于仲尼”。不能说叔孙武叔完全不知人,只是他知“子贡”,而不知“仲尼”,不知这算不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呢?
而知人下等境界,是最不可取的,盲目自大,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吧。
古时候,汝州有个农家老翁,他们家有良田数百顷,院落数百间,衣食无忧,唯一的遗憾便是祖祖辈辈辛勤耕作,没有一个能识文断字的人。于是,这个老翁决心要为他们家培养一个能够识字的文化人。
他听说楚地的先生教书教得好,就花重金聘请了一位楚地的先生来教他儿子识字。先生来了之后,先教老翁的儿子握笔描红识字:写一画,说是“一”字;写两画,说是“二”字;写三画,说是“三”字。先生耐心地教着,起初,这孩子还认认真真地跟着老师学,握着笔练习,但当楚地的先生刚讲完“三”字的写法后,这孩子显得不耐烦了。他扔掉手中的毛笔,不再跟先生学习了。他得意洋洋地跑到他父亲面前说:“识字嘛,很简单,不用学了,不用学了,我已经全部掌握了,父亲何必叫先生来呢!”看儿子信心十足的样子,农家老翁也引以为豪,他以为儿子聪明,这么短时间真的识得了全部的字,就辞掉了楚地的先生。先生无奈,摇着头离开了。
过了没多久,这个老翁要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家里喝酒。为了能让儿子出出风头,便让他写封请帖。他儿子呢,也很听话,一大早就起来到书房里去写了。转眼间,就要夕阳西下了,请帖还没有写好送出去,老翁很着急,就跑到书房去看。这一看可真是吓了他一大跳,原来他儿子正在埋头一画一画地画着。老翁疑惑地问:“你的请帖写好了吗?你这是在做什么呢?”那儿子抬起头,忿忿地说:“天下的姓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姓万呢?这可是累死我了,从早晨到现在,我才写了五百画啊!”老翁一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傻眼了。
所以啊,“不要愁别人不知我,该愁我不知人”。
如果大家对论语感兴趣,可以看我的文集论语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