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课第160天(20190331)
1.情绪别浪费,好好开智慧。2.感受内在空间。
生命的陪伴
今天下午的公益沙龙,福源托辅的负责人宋杰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儿子辍学重返校园后――教育之道,安心之道》。她曾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儿子,导致大儿子初三辍学,后在她的引领下,儿子走出低谷重返校园。现在已是高一年级的他,信心满满、勤奋好学,学习成绩更是突飞猛进。
她的儿子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她的安心陪伴,学习上零要求、零压力,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感受到了来自母亲满满的爱、信任和欣赏,自然能量满满,一路高歌猛进。宋老师的分享引发了现场家人们的共鸣,大家纷纷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所悟所感,以及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的体悟和困惑。大家相互交流,感觉收获良多。
今天的沙龙,一直围绕着陪伴的话题。既有一些成功陪伴的事例,也有一些痛苦陪伴的困惑。其实,在我看来,我们智慧的老祖宗在造这两个字的时候,已经形象地为我们诠释了“陪伴”的真谛。其中,“陪”字大大的耳朵,小小的口,告诉我们陪伴时以倾听为主、少说为佳,重在听清孩子的心声,而非自以为事地给孩子灌输一些所谓的道理。“伴”字一人一半,告诉我们在陪伴的过程中,陪伴的双方应该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谁高谁低,应该是用心相互感受,生命彼此滋养。
在相互交流时,有的家人提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总是缺乏足够的耐心,也缺乏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意识。对于这个问题,我分享了我的角度。其实这很简单,只要想一想,未来当你老了的时候,你希望孩子如何陪伴你,是敬而远之,只是在过年过节时尽一些形式上或礼节性的孝道,充分感受到年老时的孤独寂寞;还是希望儿孙常陪在身边,尽享天伦之乐呢?简单地说,当年老时,你想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那么,在陪伴孩子时你有同样的情感付出就可以了。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在亲子关系中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女儿不止一次在作文或日记中写到“你们陪我慢慢长大,我陪你们慢慢变老”,我想,世间多么难得的缘份让彼此成为亲人,应该万分珍惜。当我们没有错过孩子生命成长初期的用心呵护,孩子就不会缺席我们生命尽头前的真情陪伴!这应该是生命本有的幸福旅程! (宏光)
担心,还是祝福?
在下午的沙龙中,以及在结束后的再交流中,我都感受到了一个现象,妈妈们在遇到与孩子有关的所谓的问题时,内心都会不约而同地升起担心、忧虑,比如,孩子虽然每天学习很长时间,但效率究竟高不高,一旦懈怠了怎么办;马上就中考了,孩子还用手机和同学聊天,中考考不好可怎么办;孩子居然会有不结婚的想法,以后真这样了可怎么办……
这让我想到心理学上的那个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一个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他性格的养成以及对自己与外界的认知,几乎都是经由与父母的互动。如果父母过度担心,孩子就会从这个互动中看到怯懦的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就会变成父母日夜担心的那个样子。是的,父母对孩子的担忧,很大程度上会给予孩子负面的暗示和催眠。相反,唯祝福与相信才会助力孩子去面对属于他自己的生活。
其实,孩子就是我们心里想的,口里念叨的样子,我们给到孩子的应该是积极正向的力量以及无尽的祝福和相信,应该在他们心中播种下美好、健康的种子,让他们轻装上阵,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才会所向披靡,无所畏惧!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把担心丢掉,让祝福长存心中,我们会喜悦地发现,我们对孩子必将“心想事成”!(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