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读者君在朴实文字中寻回到有声记忆!
地标:湖南平江
柴火灶80年代前盛行于农村。
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被煤灶取代,后又被各种气灶淹没。
这不是什么好事。
青山是被保住了!可口里眼中的味道却缺失了。
崇尚自然与现代的平江人不甘罢休~于是又开始信奉看重柴火灶。
笔者儿时不少在乡下见过传统的柴火灶:乐意站在呛人的灶房看外婆、姨妈炒菜;有时也抢着放柴烧火。
柴火灶在那个年代并不稀奇,它并不意味着烹制大鱼大肉、更或者是一锅老北瓜汤;但为了供养它几多农人得在炎夏中上山砍回一担担柴—— 大树桩还得用开山祖劈细。
由此可见,柴火灶在当时的农村是一家的负担:如果供养折合成钱,估计与今天供养一辆摩托车的费用差不多吧。
记忆中的柴火灶多在偏屋里。
带烟囱、至少配两口大锅,灶门是方的——够一次性塞进三四块坯(方块柴):还得手和铁夹能伸进去。
柴火灶中不中,取决于烧火的水平。
火要空心。
木片、粗柴梗要架空烧、点火时用松毛须、暴坯须引火;烧火得仔细:所以灶弯里有把矮椅子,坐着烧火厨官师傅放心、会烧火的隔三五分钟会够头去看灶里~火细了,得操火、得适量加柴;遇上冬天告炉子,要趁火治很大个时杂入炉子……
炒菜的也要灵泛:什么时候放油、什么时候翻炒都有窍门,柴火灶上火快、忘记加柴时火会很快变细:所以灶房里经常会听见“快加柴”!“哟子咯火才细哒”!
最近几年,随着低碳美食理念的普及柴火灶在家乡重获青睐!
城乡的烟火食府柴火灶成了标配。
柴火灶竟可以成为食府的亮点卖点。
为什么?
柴火灶煮出的饭劲道喷香。
柴火灶炒出的菜凭添几分清香携带出几分诗意乡愁。
今天的柴火灶还用草砖打造吗?
它注定要与大功率气灶为伍,但它存在的价值与份量却一点也不比别的灶差。
比如:笔者在城郊大城小厨看到的柴火灶就很角色很忙碌—— 年轻的大厨手舞足蹈忙得汗流浃背。
在城里,柴火灶隐于现代装修中;在乡里柴火灶更名至实归——因为这儿是它的老家。
柴火灶今后还会在平江生生不息吗?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民以食为天、柴以灶为家—— 平江的美食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年代依然不忘柴火灶~这得有多优秀!多内涵!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们是不是应当努力珍藏昔日的朴实烟火?
比如这柴火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