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风雨剥蚀着绵延的山川,历史的浪花裁汰着人类的悲欢。一切终归尘埃落定,一切又将日新月异。
——题记
1
每一次回到故乡的地界上,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车停靠在山下的道路边,爬上一条窄窄的羊肠小道,登临故乡的最高山顶——峰山上。瞭一瞭远处那薄雾缭绕的山岚,亮一亮尘封于心底的路云和月。
小时候听我的爷爷说,故乡峰山顶上的烽火台是古人专为打仗传递消息而修建起来的。爷爷已经回归大地化作了泥土,而我依然在心底里时而刀枪剑戟、时而偃旗息鼓。这次第怎一个梦字了得!
古代中国为了巩固疆域、抵御外族入侵,统治者往往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边陲要塞上修筑起防御工事,并派重兵把守。为了及时传递来敌入侵的消息,就在修建在高山顶上的烽火台上燃放狼烟,给相隔五里远的其它烽火台上的士兵传递消息。就这样,一个烽火台接着一个烽火台把狼烟燃烧起来,消息一直传递下去。那些戍边卫国的将士就会迅速做好军事战斗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在《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记录:“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这个故事的大致意思是褒响的儿子将美女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就释放了褒响。周幽王一见褒姒就喜欢得不得了。褒姒却整天皱着眉头,从没见过她的一个笑脸。周幽王用尽了各种法子,想看到褒姒楚楚动人的笑脸,却始终难以见到她的笑容。虢石父就对周幽王献媚道,从前为了防备西夷犬戎侵犯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一旦敌人打进来了,就一连串地放起了狼烟,目的是好让邻近的诸侯们瞧见,以出兵相救。而今天下太平了,烽火台早就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燃,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看见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队,又一会儿跑过去一队,肯定会开心大笑的。大王您说这个办法好不好啊?周幽王眯缝着双眼,拍手称好。
烽火一点,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诸侯们获悉烽火燃起,就赶紧带领着兵马跑到京城里来了。听说大王在细山一带,又急忙赶到了细山。敌人一个也没有看见,更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从山上传来奏乐和唱歌的声音。诸侯们面面相觑。周幽王就打发人去给诸侯们说:“各位侯爷辛苦了,没有敌人来,你们都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是自己上了大王的当啦,被大王给戏耍了。十分愤怒,都怏怏不乐地带着各自的兵马回领地去了。
褒姒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兵马在夜里跑来跑去,心里欢喜,终于在脸上露出了欢乐的笑容。周幽王大喜,立即重赏了虢石父。事隔没多久,西夷犬戎真的带领兵马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下令把烽火点燃起来。诸侯们上回上了当,以为这回又是大王在开玩笑,都没当回事。烽火是点燃了,却没有赶来一个救兵。京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守将郑伯友领兵出去抵挡了一阵子。可是他带领的兵马也实在是太少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被敌人的乱箭射死在城外。周幽王和虢石父也都被西夷犬戎给俘杀了,褒姒也被掳走了。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一方面揭示了古代帝王生活的荒淫无度——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竟敢拿江山社稷这等大事当儿戏玩;另一方面也充分暴露了古代封建社会制度的滑稽和落后。
2
每一次离开故乡的地界时,我都要站在高高的山塬上再回头望一眼即将离别的村庄。那些儿时的记忆就会像电影里蒙太奇场景那样一幕幕不停地在我的脑海里切换。可惜岁月不留情,多少青春化烟云。
在我上小学前,父母亲都在自留地上卯足劲儿地忙碌着,为我们一大家子忙那口吃喝,根本顾不上管教我和弟弟、妹妹们。我就跟着爷爷上山下洼去放羊。在那夏日午后时分,爷爷把几十只白山羊吆喝着赶到了老岭沟的大石岩下面。山羊们都养成了午休的习惯,一只只静卧在阴凉底下,悠闲地、摇头闭目反刍。这时候,爷爷从帆布褡裢里掏出来玉米面窝窝头、小米袋儿、搪瓷缸和小铝锅,在石岩下面的空地上垒几块石头,支成一个简易的炉灶,往炉膛里放一些老树皮和干树枝,点燃。烧开一锅山泉水,抓两把小米煮进去。爷爷走到奶羊羔的母山羊那里挤来一搪瓷缸山羊奶,等到小米稀饭快煮熟的时候把羊奶倒进铝锅里继续烧煮。不多一会儿,羊奶小米粥的香味儿便在空旷的老岭沟底四溢飘散开来。我蹲在炉火边馋涎欲滴地观看着爷爷用小勺子搅拌着小铝锅里的羊奶粥,有时候风向不定,烟火会随着风儿吹到我这边来,躲闪不及,呛得我是满眼流泪。爷爷一把抱开我,问我:“香吧?”再赶紧把我放到溪水边上,叫我鞠水洗一洗眼睛。他再反身回去,捏一小撮食盐放进羊奶粥里,再搅和几下,香喷喷的羊奶小米粥就煮好了。给我盛了满满的一搪瓷缸。看着我抿咂的样子,爷爷告诫我:“不急、不急,吹口气,等晾冷点儿再吃,小心烫嘴。”
虽说羊奶粥略显膻腥,但是对于奔波在山野里放羊的人来说,吃起来还是很解饿、很香美哩!
童年的羊奶粥无意中很好地滋养了我的体质,以至于后来我当兵时在新兵连长跑每次总能跑在队伍的最前面。我得感谢爷爷引领我在山野里放羊的那段成长经历。
吃饱了、喝足了的半大孩子是一刻也闲不住的。我就一个人从老岭沟的沟底爬到了山顶上,来到烽火台前去玩耍。看那些用手指头一捻就会脆如纸灰的木棍儿疏密有致地排列在墩台的土层里,百思不解的是土墙由谁修建在家乡的山顶上呢?而那些生长在墩台周围的一丛丛月牙树,又是哪一位先人把它们栽种上的?爷爷说他也不知道,只知道月牙树干是很好的雕刻材料。
那时候,总在想象远处那间隔五里就耸立在山峦上的一个个烽火台下面,是不是也住着陌生的白了黑、黑了又白的庄稼人?在那岚烟缭绕的山头上,是不是也有一个和我一样跟着爷爷满山满野里到处乱跑的放羊小男孩?
曾经,我跟着年轻漂亮的妈妈到过二十华里开外的外婆家,路过的村子的山头上也有一方泥土夯筑而成的墩台。走近了烽火台,墩座的底部有一层早已经风化了的细碎沙土。沙土上分布着的一个个小酒盅形状的小土窝,吸引我费掉了好长时间去一探究竟。那些小土窝里居住着一些小虫子。母亲教给我一句儿歌:“蜑鼍(一种类似于臭虫状的软体小动物,多生长在细软的浅土层里)、蜑鼍搜窝,快点快点出窝,一会儿见到老娘。”我便不住气地对着那些十分精巧的小土窝使劲喊。第一遍喊罢不见动静,再来第二遍、第三遍,直到那细细的土层上发生了微微的动弹。土灰色的蜑鼍便从土里钻出来了,一下、一下地往外拱。赶紧再去喊第二个、第三个小蜑鼍从小土窝里爬出来,我把它们一个个捏进手心里,握着,感觉手心里痒痒的,十分好玩。突发奇想,让它们聚集在一起,看它们是否也像我们小伙伴们一样,聚在一起时也会嬉戏打闹?
然而,令我失望了。它们一个个像是受了惊吓,缓慢而吃力地钻进了土层里。
也许,生长在土层里的小虫子就是那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威武勇士?抑或是曾经纵横于边陲要塞上的宝马良驹?被我用儿时特有的方言从时空的另一端咒唤到人世间来了?看到我如此大不敬地嬉戏、捉弄它们,害了羞而无地自容,便又钻入了泥土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以我那时候的小小力气,肯定是无法攀爬到墩台顶部的。母亲便一手托着我的屁股、一手扒住了烽火台的断壁残垣,慢慢地把我托送到台顶上。台顶不是很大,仅供四五个人紧挨着席地而坐。一些风干了的野鸟粪便洒落在台顶上,就像铺了一块花里胡哨的野猪皮,皱皱巴巴的。而飘摇在“野猪皮”上的狗尾巴草证明这里很少有人到访过。
母亲蹲下身来指着远方,叫我记住——明天,我们还要回到那里去。我们的家的方向!
3
每一次走进书房里看女儿学习,女儿总是专注地坐在书桌前完成老师布置给她的家庭作业。这样的情景会比较性地把我带回到小时候在老家读书的那阵子。
母亲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摸索着起了床,她要去给我们一家六口人(那时候我的小妹还没有出生)烧火做早饭。我也是天生的劳碌命,听见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便立刻从被窝里爬起来,三下五除二把衣衫套在身上,等待母亲从大铁锅里舀一瓢温水倒进脸盆里,匆匆地洗一把脸就往脑畔(窑洞的外顶)上背诵课文去了。
那条一华里长的山脊上留下了我无数个小小的脚印,被我来来回回、日复一日地踩出来一条醒目的小路。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弯弯扭扭飘荡的白色绸带。在小路北端有一座下宽上窄的小烽火台。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烽火台已经变成了一个矮矮的小土堆,就像一座矮矮的坟墓。我要绕过这座坟墓般大小的烽火台来来回回地转圈圈——背诵课文。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我去镇里的中心小学上五年级才终止了。
冬天的陕北,一旦下大雪,我们这些放了假的小孩子就会带上扫把、石牌,聚拢在村口饲养院的空地上,扫开一大片雪地,按照个子高矮的次序轮流着打石牌。本来是十分结实的实纳鞋,几个回合下来鞋头上准能踢出一个破洞来,回家挨骂肯定是少不了的,而快乐早已冲淡了所有的顾忌。
有的小伙伴把废旧平板车上的内胎卸下来剪成细条,拴在铁条拧成的弹弓上,制成了一个打鸟的小弹弓。听说对面山梁的烽火台上常有野鸽子、野斑鸠和野山鸡之类的小动物经常光顾,大概是烽火台的位置高,台顶上的积雪容易被阳光照射而早早地融化掉。我们几个小孩子就跑到烽火台附近,悄悄地接近野鸟,用弹弓弹石打它们。
我们追忆古代长城,抚摸那冰冷坚硬的厚砖青瓦,神思游弋于浩宇苍穹之天外;我们慨叹现代文明,关照这大国博弈的中东战火,激愤悲悯在挥舞大棒的霸权!
人类从古至今,创造和发明了无数服务于自身发展进步的科学文明,却又从头到脚充斥着统治阶级剥削与掠夺的丑陋。西方帝国的崛起、东方世界的称雄,无不是一部人类战争的血泪史。受苦受难的岂止是一个“观世音菩萨”,而是亿万个追求和平美好的普通贫民百姓。而今,又有几个大国像今天这样的中国是从根本上以民为本,进而寻求解决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意识和利益争端之间的茅盾途径?!
“狼烟”消逝了吗?古代没有,近代没有,现代更没有;中东没有,亚洲没有,世界都没有。就连外太空仍然没有!
狼烟只是存在形式的升级替换而已!变得更隐蔽、更复杂、更危险罢了!
人类之所以能够在生物链的最高端玉树临风,凭借的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善待世界的独特智慧。大可不必为了大自然馈赠与我们的一点点资源利益而争斗得面红耳赤,甚至不惜大动干戈诉诸武力。完全可以通过对话谈判的方式,运用现代人的远见卓识与非凡气度,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若此,我们的世界岂不是一个人人有德有责、社会尊老爱幼、民族发展壮大、国家睦邻友好、生活丰富多彩的大同世界?!
但愿人间无狼烟,从此世界永太平!
(2016.10.10初稿,2018.11.16再改。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