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是我非常欣赏的作家,读过的第一本他的作品是《月亮和六便士》,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似乎已然肩负着“神的使命”,受到内心创作激情的控制,不能自已。第二本是《人生的枷锁》,这本书很长,却让我在书中看到自己灵魂中孤独、无助,却又坚韧的那一面,书中对主人公跌跌撞撞历程的描写恰如其分地击中了我。毛姆不愧是毛姆,总是言辞犀利、一语中的,这样的语言让我深深着迷。
《刀锋》是我读过的第三本毛姆的作品,书里的主人公拉里和《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似乎有些共通之处,如果要加以概括的话,我想那就是人物所共有的“神性”吧,他们是如此与众不同,以至于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却又不得不感到敬佩。思特里克兰德从家庭和经年累月的经纪人工作中彻底脱身,毫无留恋地投身理想,而拉里为了寻找恶存在的意义,踏上了漫长的旅程。
我一直在心里描绘拉里的形象,这样的人物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不像俗气言情小说男主角那样,只拥有不切实际的完美。拉里的路走得很漫长,他的经历为他的变化提供了足够合理的解释,他不是一个完美的空壳,所有他的言语、行为都是拥有灵魂的。
拉里一直在寻找恶的意义,他一直不明白,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么万能的上帝又为何要创造一个有恶的世界,他一路寻找答案,终于在印度山间的某次日出之时看到了自己的归途。其实有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我认为,想明白“自我完善是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这件事情本身可能就是越过“刀锋”的过程吧。
就像佛学中的“当头棒喝”一样,在某个特定的时机,你已经来到了答案的边缘,只需要一点借力就可以越过最后这层障碍,但是有些人可能穷尽一生都缺少这样一点机遇。拉里毫无疑问是幸运的,虽然他这一路也走得很辛苦。
与美国人崇尚工作上进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离开未婚妻,背上一点点行李四处游历,拉里做了这一切,只是为了寻找答案。
我很认同“幸福的取得来自于精神”,很多人都以为物质的充裕能够带走所有烦恼,却不知道那些睡在钱堆上的人依旧内心空虚,我羡慕拉里的逍遥,在所有困惑解开之后,他选择回归生活,散尽家财,用一台出租车温饱,而他唯一的理想只是用自己的精神去感染、改变更多的人,这样的境界也许就是“无所待”吧。
他曾是一个快乐的少年,后来成了寻找人生意义的旅人,最后隐入生活,成为一个渺小的普通人。原来,快乐的终途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