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范范老师的咨询历程,深有感悟,尤其是听到她说:“所有的孩子我都发自内心的喜欢,几乎所有家长我都认识,记得他们的车甚至车牌号码。”我也是深有同感,自小就喜欢孩子,不知道为什么看见孩子自己就很喜欢,发自内心的喜欢,不仅是孩子,孩子的爸妈自己也有信心和他们交流。但2o21年发生的这两件事,让自己对自己的价值观感到质疑。感觉到自己对别人那么相信、那么真诚却没获得相应的回报。
自己自动思维:我对别人好,别人也要像我一样对我好。
事实:我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要对我好。我对别人好是我的事,因为我喜欢孩子,对他们们好让我开心快乐,这是我自己的事,而他们对我不好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关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但他们对我不好我也是没有能力去改变的。既然我没能力改变那就顺其自然,只能去接纳接受。
所以在这两件事中,自己似乎也通了一些。
范范老师的状态我很喜欢,自从2011年开始学习心理学,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咨询师的眼神,当时是青医附院的L老师和青岛疗养院的Y老师,听课的时候我喜欢看老师的眼睛,在这两个常年做心理咨询老师那里,眼神那么空洞无力,耗竭的感受。我是一个有直觉和第六感的人,就像范范老师说的,自己想来咨询的人少一些,就会少一些,我也是深有这种感受的,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认为这是自己的能力。因为这两老师的眼神,在2011-2016年这段时间,自己没有进入实践。是什么时候进入实践的呢?又是因为看到M老师的变化,因为2011年的他还是那么青涩,2016年再见到他时已经比较成熟,寻其原因乃是案例实践。所以从那时起,自己开始咨询室的策划,开始接案例,实践出真知,对这句话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最近因为年关将近,想让自己来一次大休息,女儿因所在地低风险,已经可以回家,用心有时间陪伴女儿。
心里想最近的咨询不要太多,前天晚上的来访者走后,自己的感觉就是一般不能做长期,结果真的如我所料,只交了一次费用。但这次咨询自己的收获是在咨询前一定要先告诉她我的收费标准。
我对范范老师的做法也很认可,将咨询和生活分开,在日常心理咨询和工作中,我也是将工作和心理咨询以及生活学习休息分得很清的人,每周二到周日晚上是我的咨询时间,而周六一般不安排长期咨询。每周至少留出2晚上和家人团聚,每周休息时间与家人一起,哪怕宅在家里也好,每周做一次身体保养。自己这样做的时候总是没有自信,认为自己偷懒、贪玩、没上进心,但听到范范老师这样,自己终于给自己一个正向的评价,原来这叫会生活,其实工作只是我们的一部分,工作是为了生活的更好,能热爱工作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热爱家人、热爱生活,这些比工作重要,因为我们工作目的之一是经济收入,经济收入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有滋有味有趣开心快乐的生活才是我们的目的,把自己、家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生活品质的基础,把和家人亲戚朋友的链接时常保持好,这是生活品质的佐料,那么再将工作、娱乐、陪伴这些主料一起搅一搅,就是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