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刻薄的鲁迅向来被视为无情之人,再加上其临终遗言第一条,即不原谅任何人这句话,更是平添了此公不好打交道的刻板印象。一个花絮是,因自知身体健康状况不佳,鲁迅后期在写给母亲的信里,总是有意无意透露这些信息,以便老人无法接受某一天自己猝然西去的事实。还有,在写此类信件时,他选用的是上面带有蓝色花边的信笺。
浪漫的诗人狄金森曾说,如果能使一只迷途的知更鸟重新返回巢中,她就不虚此生。这话听起来当然舒服入耳,但如果真要操作起来,恐怕大多只能落在形而上的层面。倘若非要在现实中身体力行,基于人性的复杂多变,疲于应付的她不论精力如何,这种激情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勇于为世人献身的释迦牟尼权衡利弊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坐在高高的菩提树下去苦渡众生。
适用于丛林法则的人心似铁,最终会因生活方式的变革而趋于柔软温暖。因为有此希望存在,古往今来,那些最为优秀的头脑,都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上下求索。事实是,不论中外,人类能摆上桌面来谈的制度和规则,莫不是以此为前提和基础。至于在施行过程中,因人性幽暗而发生的扭曲和改变,并不是今天的文字需要讨论的内容。
一片无限广阔的海洋,一滴无限缩小的水珠,应该都算是人生的真相。区别在于,一个人如何在这中间取得平衡,并籍此度过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还想说,这些东西是无法教会的,只能靠自己在年轮增长中一步步地领悟和探索,至于最终能修炼到何种境界,那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先到这儿吧,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