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需要多读几本同主题的书才能起到效果,却不想这本书是由拆书帮“拆书”后写的,自然是汇集了许多种提问模型,看完这本书倒觉得不需要再额外地看些其他同主题的书了,能将本书中的方法加以利用足矣。
说到提问,个人认为提问的目的无外乎三种:一是找到本质,二是找到目标,三是找到方案,找到本质其实就是需要不断地深入剖析,找到目标就是需要不断地向前提问,找到方案就是需要不断地向细节提问。
提问的策略有许多种,但是问题类型却不多,课本上学的反问句、疑问句、设问句、祈使问句等虽有多种,但日常用得最多的还是疑问句和反问句,这两种类型又对应着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一种是开放式问题,一种是封闭式问题。本书一开始就介绍了开放式问题的线性模型,因为在实际中运用最多、最能起到沟通作用的大部分是开放式问题。
本书一共介绍了17种问题模型或策略,是从多本著作、多位研究家成果中总结而来。我将其总结为三大类,分别是人际关系改善类、个人成长提升类以及难题解决类。
在人际关系改善类方面,作者介绍了苏格拉底式提问、共性型提问模型、对抗性问题模型、焦点讨论法、XYZ表达法、四个基本问题模型、欣赏式探询-4D循环法;
在个人成长提升方面,作者介绍了选择地图、GROW模型、积极提问三原则、采访型问题和复盘;
在难题解决方法,作者介绍了SCQA模型、5W模型、脑袋换位思维训练法、迪士尼策略。
于我而言,需要深入应用的模型其应用场景在以下两处:
(一)将“选择地图”和“积极提问三原则”相结合运用,用来改变现实环境中个人当前的思维模式。在当前的困境下,既无力改变外界条件,就改变自身思维模型,用期待和好奇的心态,专注于个人收获上。遇到挫折时,不去抱怨“没人没资源”;遇到冷落时,不去哀怨“时过境迁”;遇到针对时,不去质疑别人“德不配位”。转变心态, 在资源不够时应该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在被冷落时如何利用自处时光自我提升,在被针对时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通过自我发问,找到改变困境的突破点和实施路径。
(二)将SCQA模型和迪士尼策略相结合解决工作中突然出现的急难险重任务。在任务或困境来临时,先通过SCQA模型(探询稳定状态-探询颠覆的状态-探询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询解决的方法和答案)来制定解决方案,再通过迪士尼策略(找目标-定行动-识别方案中的问题)分析方案的完整性、可执行性和成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际交往及其他相关模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偶尔有使用,只是随着上面出现的困境出现而减少了使用频率,但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效果仍然出奇地好,比如七月份的那次谈心谈话,虽然长达两个小时,取得的成效是颇丰的。作为一个做思想工作的过来人,我一直明白善于提问的重要性——好的问题是成功的开始。
在自我的成长过程中,定期自我探询是必不可少的方式,用来总结、用来纠偏,是事半功倍的好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