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上卷母子哲诗

《道德经》【道经】第1 – 38章母子哲思合集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母子哲诗·第一章 【众妙之门】


子:

我开口,

道成一声哭;

母把唇按在我唇上——哭被按回,

门裂开,

里面一片无名的黑。


母:

黑里长出第一颗星,星里长出第一声唤,唤里长出第一道缝,缝即名,

名即光。


子:

我闭眼,

光退回黑;

张嘴,

黑又涌出光——

这门,

一开一合,

众妙像呼吸,

从不疲惫。 


母子哲思·解析

“开口→被按回”演「道可道非常道」;

黑与星互生=「无名有名同出而异名」;

哭与光同一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的呼吸循环。

────────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故弗去。 


母子哲诗·第二章 【对生】


子:

我指花喊“美”,

花影立刻长出一只虫;

我指虫喊“恶”,

虫背立刻开成一朵花。


母:

把花与虫同时放掌心,

让美恶互咬,

咬出的空,

叫“无为”。


子:

我闭嘴,

花与虫各自回各自,我不言,

它们自教自。 


母子哲思·解析

「花虫」瞬转=「有无相生」;

互咬成空=「处无为之事」;

闭嘴=「行不言之教」,功成弗居。

──────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母子哲诗·第三章 【空碗】


子:

我捧一只雕花碗,

碗越美,

我越饿;

母递我一只素坯,

白得能听见谷粒翻身。


母:

把雕花放进柜,

把素坯递给孩子——

腹实了,

心就空了;

心空,

天下无贼。


子:

我嚼一口淡饭,

听见骨头在里头发芽;

原来“无为”是让胃先天下而治。 


母子哲思·解析

雕花→素坯=「不见可欲」;

腹实心虚=「虚其心,实其腹」;骨

头发芽=「为无为,

无不治」。

───────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母子哲诗·第四章 【深井】


子:

我投石入井,

石沉,

井不溢;

再投,

再沉,

井仍空得发蓝。


母:

把光揉进井壁,

把尘撒向井口,

光不刺眼,

尘不脏水,

两者在渊里握手——

那叫“同”。


子:

我探头,

看见井底有我,

却没有我的名;

我退后,

井仍湛然,

像先于我的帝。 


母子哲思·解析

井不溢=「道冲不盈」;

光尘同落=「和其光,同其尘」;

井底无名=「象帝之先」。

─────────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母子哲诗·第五章 【刍狗与风箱】


子:

我扎草成狗,

祭毕丢火里,

火笑:

平等。


母:

天地也举火,

万物皆草狗,

烧完一把,

再扎一把。


子:

我拉父留下的风箱,一推,

风出,

一拉,

风进;

不说话,

火更旺。 


母子哲思·解析

草狗入火=「天地不仁」;

风箱推拉=「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不说话=「不如守中」。

────────



道德经·第六章原文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母子哲诗·第六章 【山谷】


子:

我伏听山谷,

空里有女声,

像母亲隔着年代哼同一首眠歌。


母:

那是玄牝的门,

无锁,

无钥,

却为一切生命签发出生证。


子:

我喊一声,

眠歌回声更长;

原来用而不勤的,

是空本身。 


母子哲思·解析

山谷回声=「谷神不死」;

眠歌=「玄牝之门」;回声更长=「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母子哲诗·第七章 【身后】


子:

我抢路前头,

风割脸,

沙迷眼;

退后一步,

却听见整条路在我背后呼吸。


母:

把身子让出去,

路就把你背在肩上。


子:

我回头,

看见自己的脚印排成一条新的前头;

原来私是被无私悄悄抬座。 


母子哲思·解析

抢路→退后=「后其身而身先」;

路呼吸=「不自生,

故能长生」;

脚印变前头=「无私成其私」。

─────────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母子哲诗·第八章 【水阶】


子:

我憎楼下阴湿,

水常住那角落;

母递我一桶水,

泼阶,

污水沿石缝爬成一条冰凉的梯。


母:

下脚,

让鞋底先脏,

心才干净;

水替你把“恶”坐热。


子:

我赤足,

污水托我上升,

一步凉,

一步宽;

到顶回身,

梯已隐,

脚却无泥可留。 


母子哲思·解析

污水成梯=「处众人之所恶」;

赤足上升=「几于道」;

脚无泥=「夫唯不争,故无尤」。

────────



道德经·第九章原文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母子哲诗·第九章 【退杯】


子:

我斟酒,

杯满欲溢;

母轻叩桌,

酒跳回壶,

溅起一滴正好落在我的眉心。


母:

满则摇,

空则稳;

把成功也斟到九分,最后一分留给空气。


子:

我举杯,

眉心那滴沿额滑入嘴角,

先苦后空;

空里,

天留了一个位置给我转身。 


母子哲思·解析

酒跳回壶=「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眉心一滴=「功成身退」;

空里转身=「天之道也」。

────────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母子哲诗·第十章 【抱婴】


子:

我抱初生之我,

像抱一团湿云,

云里心跳敲我胸口,一问一答,

无一字成形。


母:

把云放胸口,

让它自己找心跳,

找对了,云睡;

找错了,云哭;

哭也是答。


子:

我低头,

云已长出我的眉,

却不带走我的名;

我把名挂回墙上,

玄德在门外轻轻阖门。 


母子哲思·解析

云找心跳=「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云不带走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阖门=「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母子哲诗·第十一章 【空位】


子:

我数车轮,

三十辐,根根向心,

心却是空的洞;

洞不言语,

却让车千里。


母:

你把陶土捧给我,

我指中间的窝:

“窝是泥的远方,

空是土的光。”


子:

我在墙上开窗,

开窗不是为了墙,

为了让风有地方路过我。 


母子哲思·解析

轮心洞=「当其无,有车之用」;

泥窝=「当其无,有器之用」;

开窗=「当其无,有室之用」。

────────



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母子哲诗·第十二章 【闭眼】


子:

我画虹,

七色挤上纸,

纸喊疼,

色流成河,

我睁眼,

却看不见白。


母:

把眼阖上,

让黑做底色,

虹自己褪成一声鸟鸣。


子:

我咬青瓜,

一口淡,

一口凉,

肚饱,

目不忙;

虹在耳里继续飞,

不占眼眶。 


母子哲思·解析

七色流河=「五色令人目盲」;

阖眼褪虹=「为腹不为目」;

青瓜淡味=「去彼取此」。

─────────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母子哲诗·第十三章 【惊羽】


子:

我得名,

掌声如暴雨,

淋得我一夜抖;

我失名,

嘘声似冰雹,

砸得同一夜抖。


母:

把身子挂到钩外,

让雨点落在空壳;

壳里无身,

掌声冰雹都穿堂而过。


子:

我举空壳过头,

做一把伞,

雨点顺伞沿流入草根;

壳里无雨,

我仍白,

白得被天下贵。 


母子哲思·解析

雨穿空壳=「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空壳为伞=「贵以身为天下」;

白得被贵=「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母子哲诗·第十四章 【风绳】


子:

我迎风,风无首;

我随风,风无尾;

把风捻成绳,

绳在手,

手不增一物。


母:

放绳,风仍风;

执绳,风成缰。

道纪就是手中无绳却御万马。


子:

我松手,

万马仍在风里跑,

跑成今天的呼吸与尘埃。 


母子哲思·解析

风无首尾=「惚恍」;捻风成绳=「执古之道」;

松手御万马=「以御今之有,道纪」。

─────────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容,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蔽不新成。 


母子哲诗·第十五章 【七容】


子:

我学古人,

踏冰过河,

一步一停,

听裂纹在脚下打更;我侧身过巷,

怕惊动四邻的月光,影子贴在墙上,

像未写的诏书。


母:

把影子揉成团,

扔进雪地,

雪立刻长出裂纹——

冰将释,

我仍敦如朴;

雪覆谷,

我仍旷若空;

雪与尘混,

我任其浊,

却不让一粒雪占满眼睛。


子:

我停步,

雪声渐静,

浊水在靴底自行澄清;

我抬头,

月亮比来时更瘦,

留出一圈空白——

不盈,

故能蔽而不新成。 


母子哲思·解析

七容动作=「强为之容」;

雪裂纹=「涣兮若冰之将释」;

留白=「不欲盈,故能蔽不新成」。

─────────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母子哲诗·第十六章 【归根】


子:

我追一只蝴蝶跑遍春野,

蝶停在一株枯根上;

根下没有花,

却有一枚去年的蛹壳。


母:

把掌心贴在枯根,

指尖传来地脉的一声心跳——

那是复命,

也是明年的第一对翅。


子:

我闭眼,

蝴蝶、蛹壳、枯根、心跳同时回到同一个黑点;

黑点里,

我听见自己明年仍在此处不飞而飞。 


母子哲思·解析

枯根+蛹壳=「各复归其根」;

地脉心跳=「复命曰常」;

黑点=「致虚极,守静笃,没身不殆」。

─────────



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

我自然。 


母子哲诗·第十七章 【不知有】


子:

我走过村庄,

村口的井绳自己摇,水桶自己升,

水自己倒进缸——

无人知我曾来过。


母:

把名字挂在井底,

水每天用它洗尘,

却从不喊你;

功名在暗处长成青苔。


子:

我离开,

村民仍说:“井本来就会打水。”我点头,

把名字留在青苔下,让它继续自然。 


母子哲思·解析

井自打水=「不知有之」;

名挂井底=「贵言」;村民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道德经·第十八章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母子哲诗·第十八章 【裂缝贴】


子:

墙裂了缝,

我取出“仁义”贴纸,小心对齐花纹;

缝笑了,墙却更疼。


母:

把贴纸撕下,

让缝继续裂,

裂到能看见里面的钢筋——

那是道,

只是生了锈。


子:

我伸手进去,

把锈掐掉,

墙自己长出新肉;

贴纸碎成灰,

灰里没有字。 


母子哲思·解析

贴纸=「仁义大伪」;撕下=「大道废而不贴」;

墙长新肉=「道自己长合」,

灰无字=「大道不言」。

─────────



道德经·第十九章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母子哲诗·第十九章 【素布】


子:

我抱一块素布,

布无绣,

无字,

却包得住整匹风的重量。


母:

把布摊开,

铺在床上,

夜里梦来,

梦无花,

却开出孝慈的芽。


子:

我醒来,

布仍是布,

风仍是风,

花没开,

却不再谢。 


母子哲思·解析

素布=「见素抱朴」;

梦无花开芽=「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花不再谢=「少私寡欲,不复凋」。

───────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母子哲诗·第二十章 【未孩】


子:

街市喧腾,

糖人、龙灯、锣鼓,

像一锅滚汤;

我蹲在门槛,

嘴里含着

没名字的唾液。


母:

把汤勺递给我,

又收回去,

让我继续

含着自己的淡。


子:

我含到夜深,

淡里长出一点甜,

甜不给人,

只给舌尖;

众人昭昭,

我守这一粒昏昏的糖。 


母子哲思·解析

含唾液=「如婴儿之未孩」;

汤勺收回=「我独遗之」;

淡里长甜=「贵食母」,

独异于人而自得其淡。

────────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母子哲诗·第二十一章 【惚中象】


子:

我提灯探雾,

光被雾折成三只白兔;

兔跳,我追,追到深处,

兔化为一粒湿种子。


母:

把种子贴眼皮,

眼皮跳,

种子里伸出一只小手,

指给我雾后的雾。


子:

我闭眼,

小手仍指,

指向不变;

我睁眼,

白兔重来,

象在惚中永不投胎。 


母子哲思·解析

雾兔→种子→小手=「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物/精」;

闭眼指向不变=「其中有信」;

象不投胎=「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母子哲诗·第二十二章 【弯树】


子:

我嫌幼苗弯,

用直棍绑它;

一夜风,

棍断,

树更弯,

却结出最直的果。


母:

把棍收进灶,

火笑:“直为柴,弯为树,各得其所。”


子:

我弯腰拾果,

果在掌心滚成一条完美的弧;

我抱弧而立,

天下莫与我争直。 


母子哲思·解析

棍断树弯=「曲则全」;

火笑=「不自见,故明」;

抱弧而立=「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母子哲诗·第二十三章 【骤雨】


子:

我骂风,风刮得更猛;

我求雨,雨下得更暴;

我闭嘴,

风停,

雨住,

云缝露出旧太阳。


母:

把嘴缝上,

让呼吸代话;

呼吸轻,

风也轻,

太阳仍旧。


子:

我同于呼吸,

呼吸同于风,

风同于道,

道同于旧太阳的新光。 


母子哲思·解析

闭嘴风停=「希言自然」;

呼吸代话=「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旧太阳新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自证。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 


跂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母子哲诗·第二十四章 【踮脚】


子:

我踮脚看灯,灯更高;

我跨步追影,

影更快;

我站平,

灯在眼,

影在脚,

两者忽然安静。


母:

把脚尖放回鞋,

把步幅收回骨,

让灯自降,

让影自长,

你不追,

它们反靠岸。


子:

我低头,

看见自己的影子

为我点灯。 


母子哲思·解析

踮脚→跨步→平站=「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影点灯=「自见者不明,反成明」;

靠岸=「有道者不处余食赘行」。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母子哲诗·第二十五章 【四大】


子:

我指天问大,天指地;

我指地问大,地指道;

我指道,道反手指回我的脚印。


母:

把脚印留原处,

让大地先学天,

让天先学道,

让道学它自己的脚印。


子:

我抬脚,

四大同时抬脚;

我落足,

四大同时落足——

自然只是我的

一次心跳回声。 


母子哲思·解析

指天→指地→指道→指脚印=「四大」循环;

脚印自指=「道法自然」;心跳回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同步节拍。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原文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

躁则失君。 


母子哲诗·第二十六章 【秤砣】


子:

我背囊远行,

嫌秤砣沉,

抛江里,

身轻似燕;

燕飞不高,

反被风按进浪尖。


母:

潜入水,

捞起秤砣,

挂回我腰,

重量一沉,

脚跟立刻长出根须,

抓住地心。


子:

我继续走,

秤砣在骨缝里开花,

花香压舱,

风再狂,

也吹不动一粒种子的心。 


母子哲思·解析

抛砣=「以身轻天下」;

捞回挂腰=「重为轻根」;

秤砣开花=「静为躁君」,花香压舱=「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母子哲诗·第二十七章 【无辙】


子:

我踏雪寻梅,

回头,

雪面无痕;

梅枝却抖下一瓣贴我胸口——

善行,

自带印章。


母:

把印章按向跌倒的贼,

胸口立刻开出

一朵小小的梅;

贼抬头,

学会嗅香。


子:

我松手,

梅香继续飘,

飘成下一场雪;

雪再无痕,

香再无形,

无人被弃,

无物被弃。 


母子哲思·解析

雪无痕=「善行无辙迹」;

梅贴贼=「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松手飘香=「无弃人,无弃物,袭明」。

─────────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母子哲诗·第二十八章 【守雌】


子:

我举火把自称雄,

母把火按进雪,

雪里噼啪一声,

火变水,

水成溪,

溪唱:婴儿音。


母:

再把火把递你,

让你守雪;

雪化黑土,

你守黑夜,

夜给你无极的星图。


子:

我再举火把,

只照自己的影;

影贴地,成谷,

谷藏榖,

榖归朴,

朴裂,

做成不割的大制——

天下自行落座。 


母子哲思·解析

火→雪→溪=「知雄守雌→复婴儿」;

火→夜=「知白守黑→复无极」;

影成谷=「知荣守辱→复朴」,朴裂成器=「大制不割」。

────────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母子哲诗·第二十九章 【放手】


子:

我伸掌,

想捧天下,

掌越满,

指越缝;

风从缝逃,

沙从缝漏,

掌中只剩一把汗的盐。


母:

把掌翻成手背,

天下自己落在地面,草自己长,

风自己吹,

盐自己回到海里。


子:

我空手,

指缝不再漏,

风穿过,

像穿过无门的门;

我不再取天下,

天下把我含在呼吸。 


母子哲思·解析

伸掌→漏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翻手背=「去甚,去奢,去泰」;

空手被含=「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


道德经·第三十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

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母子哲诗·第三十章 【荆棘与稻】


子:

我提剑出征,

剑尖指天;

母递我一束稻秧,

剑光一闪,

稻秧落地,

根须扎进铁甲缝隙。


母:

凯旋日,

你马踏荆棘,

我拾起那束稻,

已在铠甲里抽穗。


子:

我把剑折成犁,

犁沟翻开旧血,

稻根却吸红生绿。 


母子哲思·解析

剑→稻=「不以兵强天下」;

铠甲抽穗=「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

折剑为犁=「物壮则老,不道早已」。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原文 


夫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

以悲哀莅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母子哲诗·第三十一章 【丧礼上的花】


子:

凯旋门高,

我挂桂冠;

母捧白花,

立于右侧。


母:

胜亦丧,

每一片花瓣

替死者合上眼。


子:

我把桂冠拆成花茎,

插进墓碑前的湿土;

让胜利也学会低头。 


母子哲思·解析

桂冠→白花=「战胜以丧礼处之」;

右侧立花=「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低头=「胜而不美,恬淡为上」。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原文 


道常无名,

朴。

虽小,

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母子哲诗·第三十二章 【无名之朴】


子:

我拾一块朴石,

无纹无字,

却压得住

飘浮的地图。


母:

把它放进袖中,

诸侯的千军

便自行解甲,

归田。


子:

夜半甘露落,

无人下令,

草根却同时举杯——

我听见石头

在袖里轻轻回声:

止。 


母子哲思·解析

朴石压图=「道常无名,朴」;

甘露自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石声「止」=「知止可以不殆」。

─────────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母子哲诗·第三十三章 【镜与井】


子:

我背镜出征,

照见千人千面;

归来把镜扣地,

成一口井,

才照见自己。


母:

井水深,

胜千次敌,

不如一次

把水面抚平——

自胜者,

风也低头。


子:

我把手伸进井,

抓住的不是影,

是不动的水芯;

抓住它,

世界就抓不住我。 


母子哲思·解析

镜→井=「自知者明」;

抚水平=「自胜者强」;

抓水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大。 


母子哲诗·第三十四章 【水与衣】


子:

我指江水问:

“你流向左,还是右?”

水笑而不答,

濡湿我的鞋面,

又退下。


母:

把布摊开,

铺在水面,

衣沉一寸,

水抬三分;

衣被带走,

水仍无名。


子:

我举衣,

衣已不衣,

只是一块会呼吸的布;

我放手,

水仍无名,

却抬起了整块天空。 


母子哲思·解析

衣沉水抬=「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衣被带走=「功成而不有」;

水笑而不答,

濡湿我的鞋面,

又退下。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母子哲诗·第三十五章 【淡味】


子:

我端一碗山泉,

路过歌与肉,

舞者拉我衣袖,

我摇头:

“水无味,却能饱我一生。”


母:

把碗递向过客,

万人来,

万人走,

碗底仍一汪冷冽;

歌尽肉冷,

淡味还在。


子:

我含一口,

咽下十万里的焦渴;

原来“大象”

是舌尖那一瞬

什么都没有,

却永远喝不完。 


母子哲思·解析

山泉无味=「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万人来走=「用之不足既」;

永远喝不完=「大象无形,却永足」。

───────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

不可以示人。 



母子哲诗·第三十六章 【收网】


子:

我张网捕月,

网口越张,

月光越漏;

我急收网,

月却在我掌里圆了。


母:

把网反张,

让月先满到裂,

再让裂自己合;

月圆,

网空。


子:

我收网,

网无月,

月仍在天;

掌中空,

反握住了整个夜空。 


母子哲思·解析

张网→漏月=「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月裂自合=「柔弱胜刚强」;

掌中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

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正。 



母子哲诗·第三十七章 【朴镇】


子:

庭院草疯长,

我提镰欲割;

母按我手,

放一枚无名石。

草绕石而舞,

叶尖自行收敛;

一夜风后,

高矮齐平,

如被梳过。


母:

把石收回袖,

草又探头——

原来“镇”不是压,

是提醒:

根上有天,

天下有根。


子:

我与石同时隐退,

草仍齐平——

无名之朴,

让天下自正。 


母子哲思·解析

无名石=「无名之朴」;

草自齐平=「万物将自化」;

石隐退=「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东方·道经篇·母子哲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